中華再造善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再造善本 | |
---|---|
中華再造善本,2002年,國家正式立項建設一個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這一工程是由國家投入巨資,財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國家圖書館具體承辦,集中國內一批頂尖學者共同參與,通過大規模的複製出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古籍善本的一項氣勢恢弘的系統工程。工程預計到2007年結束,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種左右。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的目的是通過大規模、成系統地複製出版,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善本古籍,使其化身千古,為學界所應用,為大眾所共享。指導思想是以善本古籍的安全保護、開發利用為出發點,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為目的,堅持統籌規劃,兼顧搶救、保護與利用,先易後難,滾動發展。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分為五編進行,自唐迄清分為《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每編下以經、史、子、集、叢編次。選錄範圍以我國內地收藏為主,還將陸續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進行接觸,最大範圍涵蓋中華文化典籍的精髓。
基本情況
解決古籍"藏""用"矛盾
《中華再造善本》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工程。它是文化部、財政部等政府部門,經過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總結歷史上典籍散佚的經驗教訓,針對善本古籍當今保管的現狀,為防不虞,確保珍貴典籍的傳承安全;同時為學術界提供更方便的利用善本機會,從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提出來的重要舉措。它的有效實施,將在古籍整理和中國文化建設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1]
中國的雕版印書始於初唐,成於五代,盛於兩宋,旁及遼、西夏、金,延袤於元、明、清,時間跨度約為1300多年。可是就在這一千三百年中,典籍大量散佚,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時期的版印實物,已成吉光片羽。兩宋316年間刻書出版事業最為興盛,據不完全統計,官私刻書有1萬多種。印數則當以百千萬計。到明代權相嚴嵩被劾而抄家時,據說抄出的實物中還有宋版書籍6853部。可是時間流逝不過幾百年,迄今就中國轄區所藏宋刻完軼、複本、殘本通計超不過2000部,可謂萬不一存。
元代掌握全國政權僅有87年,僅是宋代歷史的四分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刻書也有3200多種,相當於宋代刻書總量的四分之一。元代迄今不過6百餘年,可中國轄區內現存元代刻書的完軼、複本、殘本大概超不過1200部。面對這種典籍嚴重散佚的歷史教訓,清嘉慶時著名版本學家、校勘學家顧千里就曾感嘆:"宋元本距今遠者八百餘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間乃已萬不一存。
"故而呼籲:"舉斷不可少之書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縮今日為宋元也,是緩千百年為今日也。"然而那時這只不過是個美好的願望,是個夢想而已,無條件實現,也不可能實現。從顧千里到今天,又過了二百年,許多書又已失傳,這引起了我們政府領導人的高度警惕和密切關注,所以才有"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的提出和立項實施。我們有高超的影印技術,不但能夠做到"不失其真","縮今日為宋元",且能延宋元至長遠的未來。[2]
過去私人藏書秘不示人,意在珍惜自己的藏本。新中國成立後,私人藏書通過各種渠道大部分裒輯於各級各類圖書館,但珍貴善本仍是不能隨意借閱,其意仍無非是加強保管,使其能夠傳諸久遠,可持續使用。這些都是好意,但其法則偏於保守。
當今世界的圖書保護有兩條途徑:一是改善藏書環境、原本脫酸、照原樣修復,這可以稱之為原生性保護;二是縮微複製、掃描複製、照原樣影印等,這可以稱之為再生性保護。這樣做,原書是可以因不流通、少流通而得到保護了,可仍不便於學者批閱,讀者還是不滿意。政府斥巨資仿真影印存世珍稀善本古籍,則既是積極保護,又可廣泛利用的兩全之法。這種辦法既能將那些久已絕版而又傳世孤罕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無失傳之虞;又可廣泛傳播,便於披覽研讀,從而達到"繼絕存真,傳本楊學"的宏遠目標。
並非簡單"拷貝"
本書編纂出版效果的基礎工作首先在選目。為此,自2002年初開始,我們就在思索和實踐中反覆提煉選目的指導思想。並從2002年5月初起,就邀請有關方面專家進一步研討選目的指導思想和框架原則。最後所取得的共識,是本書編纂的宗旨為確保珍稀古籍的傳承安全,因而它的第一要義是傳本。但又不能只顧傳本而不顧及其學術價值和學術體系。因此,提出了"一傳本,二揚學"的選書基調。鑑於古籍傳本越古越稀的事實,又提出了"宋元從寬,明清從嚴"的遴選原則。准此,我們選出唐、宋版本424種,金、元版本326種,作為一期選目。
明清離我們時代尚近,存世的書也較多,選書的原則就是"學"、"本"並重,不能只看版本而不看學術內容,要儘可能做到每選的一種書都值得"再造",不使不值得"再造"的書闌入其中,浪費國家資財。這個明清時代的選目,即二期選目也已幾經推敲,基本定稿。一期工程《唐宋編》和《金元編》歷時五年已經出齊,共758種、1394函、8990冊。二期工程選目主要以明清兩代珍稀古籍為主,並針對一期選目所遺漏的珍貴古籍查缺補漏,已初步完成選目556種。另外,還選擇了一些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列入再造之內,以體現多民族共鑄中華文明的輝煌史實。兩期總為1300餘種,規模已十分可觀。
三、本書編纂分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編,凡五編。每編所選書目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從類歸。五編中每書之布局,則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各書排序為準。
四、本書編纂靠全國有關藏書單位同心協力、共襄盛舉才能圓滿成功。特別是那些同書同本而又長期分藏幾地者,此次則儘可能使其珠聯,成為完璧;有的書珠聯之後仍不能成為完璧者,但現存合龍,畢竟便於讀者。這是我們這次編纂工作同仁共同努力的目標。
五、本書裝幀取傳統的線裝型式,封皮用仿庫磁青紙,正文用紙採用兩種:大部分用國產宣紙,鋪色黑白印刷;少數用瑞典進口蒙肯紙,全行彩印。
當前已經印製了260種,發稿360種"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分為五編進行,自唐迄清為《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每編下以經、史、子、集、叢編次。選錄範圍以我國內地收藏為主,還將陸續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進行接觸,最大範圍涵蓋中華文化典籍的精髓。
全套共600多種、近萬冊的《中華再造善本》書價319萬元人民幣大陸現存古籍善本中傳世孤本有45000多種,准孤本(僅存2部)約4100種。《中華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種兼具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中華再造善本將分藏各處的珍稀版本影印出版,既可以方便研究人員,免去使用善本的奔波之苦,節約了學者的時間,為學術研究提供高質量的便捷服務,同時再造善本已經在一些公共圖書館代替底本出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護的作用。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主任、古籍學家李致忠 讓無數珍稀古籍走出深閣大庫,為往聖而續絕學,使中華文明的火種普世相傳。
《中華再造善本》進入各收藏單位和研究機構後,逐漸在閱覽流通、學術研究方面代替了原件,既方便公眾合理利用古籍,又大大減少了珍貴原件的磨損,避免因流通頻次過高或操作不當所造成的損傷,從根本上有效地保護了古籍原件的安全。
為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做好古籍保護工作的指示,全面推進我國古籍保護事業,2008年9月,中華再造善本續編工作正式啟動。續編涵蓋《明代編》、《清代編》兩部分。選目以明清兩代珍稀古籍為主,重點選擇版本稀少、文獻及學術價值較高的珍貴古籍。
其中大部分屬國家一、二級古籍及入選第一、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明清兩代是我國古代科技、印刷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西方科技著作的引進、乾嘉時期考據之學的盛行,促進了學術研究的發展。在農業、手工業、醫學、文學、藝術等方面湧現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總結性著作。同時,一些今天原本已散佚的宋元古籍,經明清時期藏書家影抄、刻印,其形象、內容得以保存,亦是極其珍貴的史料。
科技方面,如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在國家圖書館存有明代刻本的全帙。萬曆二十一年胡承龍金陵刻本《本草綱目》,在歷代本草著作中收載藥物最多,其綱目分類體系影響深遠,遠播海外;明抄彩繪本《履巉岩本草》三卷,全書收藥206種,一藥一圖,先圖後文,兼述別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硃砂礦綠,歷久如真,充分體現了本草植被的特點。這些著作為傳統中醫藥學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文獻依據。
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如《西洋新法曆書》是當時最全面地介紹和引進西方天文學的著作,使我國天文學由傳統的舊式體系轉向西方近代天文學體系,逐步走上近代化乃至現代化道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利瑪竇口譯、徐光啟筆授的《幾何原本》,首次將歐幾里德幾何學及其邏輯體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國,對我國近代數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明清兩代的文學、藝術著作成就斐然:《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四大名著的創作完成代表了我國古代小說的最高水平;隨着雜劇、散曲等新的文學體裁不斷湧現,優秀作品結集刊印,戲曲版畫類古籍也取得了突出的藝術成就,如明萬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註拜月亭記》二卷最近古本原貌,文獻與版本價值頗高,明金陵富春堂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補劉智遠白兔記》二卷等明代坊私所刻戲曲小說精品,插圖版畫繪鐫精美、纖細入微。
音樂方面,明徽王朱厚爝所輯古琴譜《風宣玄品》,續編收入嘉靖十八年徽藩刻本,全書收曲101首,並配手勢圖154幅,屬海內孤本,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清彩繪本《昇平署臉譜》將97幅京劇人像繪於絹上,繪製精美,是研究早期京劇服裝和臉譜的寶貴資料。
明代在雕版印刷上發明了餖版拱花技術,多色套印的版畫美觀精緻,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崇禎十七年彩色套印本《十竹齋箋譜》融"餖版"、"拱花"兩大雕版印刷絕技於一身,色彩豐富,工藝精湛,歷來被收藏家視為珍品。泥、木、銅、錫、磁等活字印刷技術也得以應用,在《中華再造善本編續》中都有經典印本的收錄。
稿抄本是續編亮點之一。清代乾嘉學派興起,考據、訓詁學盛行,在古代經典和史料整理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續編收入了乾嘉學派代表人物的重要著作,如惠棟的《周易本義辨證》、戴震的《續方言》、顧炎武的《日知錄》等。遼寧省圖書館藏《聊齋志異》,為蒲松齡晚年的手定稿本,含小說228篇、序文3篇,不僅具有極珍貴的文物價值,更可校補現行諸多版本的遺誤,為學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抄本有以毛氏汲古閣為代表的明清影宋、影元抄本,如上海圖書館藏《極玄集》一卷、國家圖書館藏《班馬字類補遺》五卷、《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三卷,均是抄寫精美、紙佳墨妙的上品之作,歷來為藏書家所稱頌,通過再造,將滿足眾多學者和收藏愛好者的需求。
再造善本工程續編還將製作完成《民族卷》。中華文明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一些散佚的漢文文獻資料,也在民族文獻中得以保留。民族卷的編纂使"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在文獻方面更加全面,不但完整地保護了各民族歷史文獻和優秀文化,也是我國"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政策的重要體現,對促進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續編選目收入14類民族文字古籍共34種,從歷史、社會、宗教、藝術、醫藥、曆法等多方面展示了中華各民族燦爛文化。各種豐富的裝幀、刻印形式也極具民族特色,代表了各族人民精湛的製作工藝。九世紀前焉耆文寫本《彌勒會見記》、明寫本(藏文)《四部醫典》、五代寫本(回鶻文)《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明抄本蒙古文《阿勒坦汗傳》、清抄本察合台文《納瓦依詩集》、明刻本彝文《勸善經》、清乾隆四十五年滿漢蒙三文《三合便覽》、東巴文《創世經》、
于闐文陀羅尼、西夏時期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清代傣文寫本《羯磨說》,以及清光緒七年韋善經抄本(古壯文)《麼破塘》、大理國寫本(白文)《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抄》、清道光二十九年韋朝忠抄本(水書)《庚甲》等,均是民族文字古籍中的精品。明清古籍內容涉及明清兩代600多年間中國政治、歷史、文學、藝術、科技、學術等各個方面,其版本、學術與歷史資料價值不亞於宋元善本。推進和完成續編,將使中華典籍文化得以全面傳承,使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目的完整地實現。[1]
目前,再造善本續編選目已初步擬定580種(明代編312種、清代編234種、民族文字編34種),基本涵蓋了明清時期和少數民族文字中的重要珍貴古籍,與一期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中華善本再造體系,並計劃在2009年-2012年間完成出版任務,印製數量、開本、裝幀依一期舊例。截至2011年12月,已完成50家520種古籍的底本確認工作,完成拍照353種,216種樣書,194種入庫;再造善本續編提要的撰寫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有計劃地保護、開發、利用善本古籍,對於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意義重大。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再造善本》以其對學術研究的推進、良好的社會影響和精良的印刷裝幀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它的有效實施,將在中國古籍整理和中國文化建設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