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診知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醫脈診知識》,作者:費兆馥 等編著,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1],出版日期:2009-10-01,ISBN:9787117116763,字數:128000,頁碼:148,版次:1,裝幀:平裝,開本:大32開。
內容簡介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就有論述多種寸口脈「太過」「不及」的主病及辨別病位、病性的內容。但《黃帝內經》記載的「獨取寸口」只提到「寸口」及「尺脈」(寸後脈動部位),尚未提及寸口分寸、關、尺三部的說法。直至《脈經》才明確提出寸口「三部九候」脈法。 二、《難經》記載的脈法 漢代(公元25—210年)成書的《難經》,早見於《隋書·經籍志》。託名秦越人所撰。全書分八十一難,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篇章論及脈。主要論述寸口脈的原理。《難經·一難》日:「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說明從寸口脈可獲取全身十二經脈及五臟六腑的「信息」。《難經》還將《黃帝內經》中遍診法「三部九候」的概念替換在寸口脈法中,書中載日:「三部者,寸關尺;九候者,浮中沉」。但在寸口脈分部中,只在寸、尺之間,沒有關,寸主陽,尺主陰,關為分陰陽之界,對寸口脈法的三部定位問題尚未解決。《難經》又提出浮為陽,沉為陰;心肺在浮,肝腎在沉,脾在中。發展為五臟的「浮沉定位法」,更強調了尺脈主腎、命門的重要性,這為《脈經》成書打下了基礎。 三、《傷寒論》記載的脈法 東漢張仲景(150—219年)繼承《黃帝內經[2]》與《難經》的思想,總結了漢代以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著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為發展臨床醫學奠定了基礎。 ……
目錄
章脈診的起源與發展
節脈診的起源
一、扁鵲是脈診的祖師
二、倉公為脈學奠基人之
三、華佗脈法
第二節奠定脈學理論基礎的代表作
一、《黃帝內經》記載的脈法
二、《難經》記載的脈法
三、《傷寒論》記載的脈法
第三節脈學的形成和發展
一、《脈經》是我國現存的部脈學專著
二、《瀕湖脈學》對脈學的推進
三、脈診客觀化研究開創脈學新紀元
第二章脈象的形成
節脈象形成的因素
一、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二、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
三、五臟功能對脈象的影響
第二節脈象的生理性調節
一、受氣候、時間的影響
二、機體狀況的影響
第三章脈診的意義
一、識病辨證
二、闡述病機
三、指導治療
四、推斷預後
第四章診脈方法
節如何診脈
一、調神平息
二、診脈部位和體位
三、指法
四、診脈時間
第二節如何學習診脈
第五章如何辨脈
一、正常脈的特徵
二、辨寸口脈的「齊變」和「獨異」
三、掌握八綱脈
四、辨脈形
五、脈證合參
第六章脈象示意圖和實測圖
節脈象示意圖
第二節多因素圖示法
一、指壓(P)一指感(H)趨勢圖
二、脈寬圖
三、脈長圖
四、脈波圖
第三節實測脈象圖
第七章常見脈象
節平脈
一、脈象和示意圖
二、臨床意義
第二節浮脈
……
第八章脈診的現代研究和發展
參考文獻
- ↑ 公司簡介,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 《黃帝內經》全文及譯文完整版,值得收藏! ,搜狐,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