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醫基礎理論》,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ISBN:9787514913125。
讀書,可以與時俱進,開闊自己,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是全球文化[1]科技知識擴容和更新的需要,是知識[2]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陰陽五行學說,髒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防治原則等。
目錄
中國傳統醫學叢書序
前言
目錄
第一章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
一、有利的社會背景
二、醫藥知識的積累
三、對自然及生命現象的觀察
四、樸素的辯證法對醫學的滲透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
一、理論框架的建立
二、治療技術的發展
第三節 中醫學的創新與發展
一、醫學理論的創新
二、治療技術的進步
三、預防保健醫學的發展
第二章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整體觀念
一、人體自身的整體性
二、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三、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四、整體觀念與醫學模式
第二節 辨證論治
一、病、證、症的概念
二、辨證
三、論治
第三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起源與形成
二、陰陽
三、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四、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陰陽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起源與形成
二、五行
三、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四、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關係
第四章 髒象學說
第一節 五臟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
第二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女子胞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二、髒與腑之間的關係
三、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第五節 現代研究
一、腎的研究
二、脾的研究
三、肺的研究
第五章 氣血津液學說
第一節 氣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的生成
三、氣的功能
四、氣的運動
五、氣的分布與分類
第二節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循行
第三節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節 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
一、氣和血的關係
二、氣和津液的關係
三、血和津液的關係
第五節 現代研究
一、氣本質的研究
二、氣血相關理論的實驗研究
第六章 經絡學說
第一節 經絡與經絡系統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
三、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
四、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
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七、十二經脈的常見病症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生理作用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及功能
三、奇經八脈的常見病症
第四節 十二經別
一、十二經別的循行
二、十二經別的功能
第五節 十五別絡
一、十五別絡的分布
二、十五別絡的功能
第六節 經絡的生理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
第七節 現代研究
一、經絡現象的研究
二、經絡路線的客觀檢測
三、經絡實質的研究
第七章 體質學說
第一節 體質的概念及體質學說的形成
一、體質的概念
二、體質學說的形成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基礎
一、體質與臟腑
二、體質與氣血
三、體質與經絡
四、影響體質的因素
第三節 體質的分型特徵
一、陰陽五行分類及特徵
二、臨床體質分型及特徵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一、分析發病傾向
二、說明病理變化
三、決定辨證施治
四、指導養生防病
五、提高人口素質
第五節 現代研究
一、理論研究
二、臨床研究
三、實驗研究
第八章 病因學說
第一節 六淫
一、風邪
二、寒邪
三、暑邪
四、濕邪
五、燥邪
六、火(熱)邪
第二節 癘氣
一、癘氣的致病特點
二、影響癘氣發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三節 七情內傷
一、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係
二、七情致病的特點
第四節 飲食不節與勞逸失度
一、飲食不節
二、勞逸失度
第五節 外傷
第六節 痰飲、瘀血
一、痰飲
二、瘀血
第七節 胎傳
第八節 現代研究
一、現代醫學關於季節、氣候對人體影響的認識
二、情志致病機理的現代研究
三、血瘀本質的現代研究
第九章 病機學說
第一節 發病原理
一、邪正與發病
二、內外環境與發病
第二節 病機
一、邪正盛衰
二、陰陽失調
三、氣血失常
四、津液代謝失常
五、內生「五邪」
六、經絡病機
七、臟腑病機
八、「寒」、「熱」本質的現代研究
第十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三、防止疾病的復發
第二節 治則
一、治病求本
二、正治與反治
三、治標與治本
四、扶正與祛邪
五、調整陰陽
六、調整臟腑功能
七、調整氣血關係
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