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嚴可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嚴可均
北周隋朝時期大臣

字   號 :字景文、號鐵橋

職   業 :文獻學家、藏書家

出 生 地 :出生地烏程(今浙江吳興)

出生時間 :1762年

逝世時間 :1843年

所處時代 :北周→隋朝

主要作品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1762-1843年),字景文,號鐵橋,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市吳興區)人。清代文獻學家、藏書家。

  • 嘉慶五年(1800年),考中舉人,授建德縣教諭,以疾辭歸。
  • 道光二十三年,去世,時年八十歲。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嘉慶五年(1800)中舉。官浙江建德縣教渝。後以老病歸,專意著述。精考據之學,先與姚文田同治《說文》,撰《說文長編》,有天文、算術、地理類,草木蟲魚類,聲類,《說文》引群書類,群書引用《說文》類,共四十五冊。就汲古閣初印本,別為《說文校義》三十卷,專正徐弦之失。又與丁溶同治《唐石經》,謂早年治經,見宋書版本,又想到漢、魏、唐、孟蜀、宋嘉佑、紹興,都各立石經,今嘉佑四石,紹興八十七後,皆殘本,而唐太和石壁二百二十八石,巋然獨存,此天地間經本之最完備最古舊者。今天古本皆亡,欲復舊觀,已難為力,但後唐雕版,實依石經句讀抄寫,歷宋、元、明轉刻轉誤,而石本倖存,縱然不足以復古,但用以匡今之謬則有餘。

康熙初,顧炎武始略校勘,觀其所作《九經誤字》、《金石文字記》,採取寥寥,是非寡當,又誤信王堯惠之補字以誣石經。顧氏且然,況且他人。石經者,古本之終,今本之祖,治經不及見古本,而並荒石徑,誣石經,這難道是經學慶幸之事?余不自揆、欲為今版本正其誤,為唐石經釋其非,為顧氏等祛其惑,隨讀隨校。凡石經之磨改者、旁增者、與今本互異者,皆錄出。輒據註疏釋文,旁稽史傳及漢唐人所徵引者,為之佑證,作《校文》十卷。

嘉慶十三年,沼《全唐文》館,認為唐有全文,唐以前應有總集,使之與《全集文》相接,乃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多至三干余家,人各系以小傳,足以考證史文。又輯校諸經逸注,及佚子書等數十種,合經史、子集為《四錄堂類集》一千二百餘卷。另著有《鐵橋漫稿》等

人物成就

精考據學,曾與姚文田同治《說文》,作《說文長編》45冊,有天文、算術、地理、草木、鳥獸之類。又輯鐘鼎拓本為《說文翼說》15篇;與丁溶同治唐《石經》,著《校文》10卷,對漢、魏、唐、宋石經仇校研究較深。﹝對漢、魏、唐、宋石經讎校研究較深,仇當作讎。﹞嘉慶十三年(1808年)詔開「全唐文館」,他由於已辭官歸田,無機會參與此事,感嘆道:「唐之文,盛矣哉!唐以前要當有總集,斯事體大,是余之責也。」於是發憤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使之與《全唐文》相接。收書3000餘家,每人加注小傳,足以考證史文。又遍檢群書,一字一句,無不校訂。唐以前文獻,皆薈萃於此,對保存和傳播唐以前古文獻有重要貢獻。輯校諸經、逸注及佚子書數10種,合經、史、子、集為《四錄堂類聚》,1206餘卷。為了著述,不惜重資購書,週遊四方,南至嶺南,北出塞垣,遇稀有之本,必精寫或以資購買,建藏書樓「四錄堂」,藏書至2萬餘卷。又翻檢當時諸家藏書目,如《世善堂書目》、《天一閣書目》、《萬卷樓書目》、《世學樓書目》、《傳是樓書目》等,又訪得山東孔氏、漢陽葉氏、陽湖孫氏等藏書之家,以至石刻本、釋道藏,無不翻覽。曾說黃丕烈聚書多宋本,雖與之為久交,然宋版本仍不能多得。感嘆道:「校宋本以供撰述足矣。」著有《說文聲類》、《說文校義》、《鐵橋漫稿》等多種。又權輯諸經逸注及夫子書等數十種,為《四錄堂類聚》千二百五十卷。[1]

史書記載——《清史稿》[2]

嚴可均,字景文,烏程人。嘉慶五年,舉人,官建德縣教諭,引疾歸。可均博聞強識,精考據之學,與姚文田同治《說文》,為《說文長編》,亦謂之《類考》。有天文、算術、地理類,草木、鳥獸、蟲魚類,聲類,《說文》引群書、群書引《說文》類,積四十五冊。又輯鐘鼎拓本為《說文翼》十五篇,將校定《說文》,撰為疏義。孫星衍促其成,乃撮舉大略。就毛氏汲古閣初印本別為《校議》三十篇,專正徐鉉之失。

又與丁溶同治《唐石經》,著《校文》十卷,自序云:「余弱冠治經,稍見宋槧本。既又念若漢、若魏、若唐、若孟蜀、若宋嘉祐、紹興各立《石經》,今僅嘉祐四石,紹興八十七石,皆殘本。而唐大和石壁二百二十八石,巋然獨存,此天地間經本之最完最舊者也。夫唐代四部之富,埒於梁、隋,而鄭覃、唐元度輩皆通儒,頗見古本。苟能栞正積非,歸於真是,即方駕熹平不難,而僅止於是。今也古本皆亡,欲復舊觀,已難為力,可嘅也!然而後唐雕版,實依《石經》句度鈔寫,歷宋、元、明轉刻轉誤,而石本倖存,縱不足與復古,以匡今繆有餘也。獨怪數百年來,學士大夫鮮或過問者,間有一二好古之士,亦與冢碣、寺碑同類而並道之。康熙初,顧炎武始略校焉,觀其所作《九經誤字》、《金石文字記》,刺取寥寥,是非寡當,又誤信王堯惠之補字以誣《石經》。顧氏且然,況其他乎?烏乎!《石經》者,古本之終,今本之祖。治經不及見古本,而並荒《石經》,匪直荒之,又交口誣之,豈經之幸哉?余不自揆,欲為今版本正其誤,為唐《石經》釋其非,為顧氏等袪其惑。隨讀隨校,凡《石經》之磨改者、旁增者與今本互異者皆錄出,輒據註疏、釋文,旁稽史、傳及漢、唐人所徵引者,為之左證,而《石台孝經》附其後焉。」嘉慶十三年,詔開全唐文館,可均以越在草茅,無能為役,慨然曰:「唐之文,盛矣哉!唐以前要當有總集。斯事體大,是余之責也。」乃輯《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使與《全唐文》相接,多至三千餘家,人各系以小傳,足以考證史文,皆從蒐羅殘賸得之,覆檢群書,一字一句,稍有異同,無不校訂。一手寫定,不假效力。唐以前文,咸萃於此焉。又校輯諸經逸注及佚子書等數十種,合經、史、子、集為《四錄堂類集》千二百餘卷。

參考資料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8年:列傳二百六十九儒林三、13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