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圈一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兩圈一帶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專有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兩圈一帶分別是指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旅遊文化圈和湖北長江經濟帶。

兩圈一帶相關概念解釋

1、武漢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與周邊100公里範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個城市構成的"1+8"區域經濟聯合體。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2007年12月14日,國家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武漢城市圈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批准成為"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以來,武漢城市圈內各市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建設,在經濟、科技、教育、交通、旅遊等多方面合作更加緊密,一批重大項目已經進入前期工作或啟動。如武漢新港、青山-陽邏-鄂州大循環經濟示範區、大東湖水網生態構建工程、武漢臨空經濟區的建設和設立武漢保稅物流中心的工作等。

統計顯示,武漢城市圈已成為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增長極,對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初步顯現。截止2009年底,武漢城市圈地區土地面積共58051.9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1.2%;常住人口達2998.93萬人,占全省總常住人口52.4%;地區生產總值達8000.41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62.3%。

2、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

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包括位於湖北西部的襄樊、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神農架等8個市州(區),其人口總量為2721.07萬人、版圖面積為127847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4980.44億元,分別占全省47.6%、68.8%和38.8,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最大的水電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和製造業基地。

鄂西地區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鄂西地區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及旅遊景區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態、歷史文化、工程建設奇觀、地域民俗、區位等五大資源優勢:森林面積占全省54%,神農架是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國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體系中的4大文化;擁有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數民族風情和武當山地區民間故事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入川陝湘渝的重要通道,與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風景名勝旅遊區道路相連。

3、湖北長江經濟帶

湖北長江經濟帶是由以武漢為龍頭,以黃石、鄂州、黃岡、咸寧為支點的東部城市群,和以宜昌、荊州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通過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市場建設等方面的一體化建設,共同打造的一個湖北沿江新型城鎮連綿帶。其全長1061公里,國土面積54168.5平方公里,人口達2750.1萬。農業以優質糧棉油、蔬菜和水產品為主體,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業初步形成以汽車、冶金、化工、裝備製造、紡織服裝、水電、建材和食品等為主的優勢產業,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服務業以商貿、金融、物流、旅遊和信息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按照規劃,湖北計劃把湖北長江經濟帶建成引領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現代產業密集帶、新型城鎮連綿帶、生態文明示範帶。針對這六大重點,湖北將全面建設武漢新港,打造長江中游水運樞紐,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優先發展涉水產業,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鎮連綿帶。同時,破除傳統體制機制束縛,破除行政區劃、行業界限,擴大要素配置範圍,拓展資源整合空間,促進與上中下游各省市更緊密的合作,加強跨地區的橫向聯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