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綢古道上的神奇植物嘎拉木(馬明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綢古道上的神奇植物嘎拉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絲綢古道上的神奇植物嘎拉木中國當代作家馬明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絲綢古道上的神奇植物嘎拉木

正值銀色的嘎拉木花溢滿山谷之際,2016年5月28日,來自寧夏各地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博專家、以及作家、詩人、攝影師、媒體記者等百餘人相聚在沒煙峽谷盪羌寨下,觀賞了沒煙峽山谷溝壑稀有的銀色嘎拉木花、考察了宋代軍事要塞盪羌寨遺址、參觀了王家樹溝百年古堡、登高南山,觀賞了氣勢磅礴的沒煙峽以及居高瞰望猶如巨莽蠕動的莧麻河。

寧夏海原縣鄭旗鄉河谷,即黑城至鄭旗河谷地帶,宋代稱之為「沒煙峽」,古時戰略地位顯著,唐宋時戰略地位尤為突顯,堪稱雄關。唐與吐蕃,宋與西夏曾經在這一代展開過數次拉鋸戰,吐蕃與西夏都占據過此地。

沒煙峽也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峽長約12公里,峽寬1至3公里不等,峽谷兩邊山頭古烽火台遺址眾多,舉目可見,並有宋代著名軍事要塞盪羌寨及二十多座土城堡,傳奇的神秘植物嘎拉木更使沒煙峽籠上了神秘的色彩。

貫穿沒煙峽谷的莧麻河發源于海原縣的南華山,河水進入鄭旗河谷沿沒煙峽南邊依山東流,先後形成吳灣水庫、鄭旗水庫、蓋牌水庫和莧麻河水庫,而後在黑城區域匯入清水河。當太陽在南華山西墜時,站在莧麻河水庫邊西望上游撒台段,常常會看到長河落日的壯美景象。

嘎拉木是一種蒺藜科野生植物,生長在沒煙峽北山的山谷溝壑里,每年5至6月開花,7至8月果實成熟。嘎拉木的果實鮮紅而透亮,甘甜又醇香,這種印象深深地銘刻在我的記憶里。但嘎拉木花開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我卻毫無記憶。兒時的我們關心的只是嘎拉木的果實,只記着麥收的季節也是嘎拉木果實成熟的季節,到那時,掛滿山崖的天然免費果實可以盡情地解饞,而對嘎拉木開什麼花並不關心,或者視而不見,更不懂得用觀賞的眼光去看嘎拉木花開花謝。因而,對嘎拉木開什麼花腦海里沒有任何概念。

前年初夏,四哥從新疆回到家鄉,和很多闊別故鄉的人一樣,回到故鄉後要去看看那些久別的山巒、久別的溝壑。我陪着四哥去大梁,大梁是家鄉最高的山,那渾厚的黃土屏障穩穩地矗立於村莊的北邊,初夏的暖陽灑在大梁的山坡總是那樣寧靜安詳。大梁是遊子心中深情的港灣,走上大梁的山巔,久別故鄉的遊子才能散去鬱結在心中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我們走下華路灣溝,這是排泄山洪的通道,也是通往大梁的途徑之一。沿着洪水沖刷出的土路行進,溝兩邊黃的、紅的、白的各色土壤裸露而顯眼。黃的是黃土,紅的是黏土,白的是鹽鹼土或者石膏,但以紅色為多且鮮艷,這也許是華路灣之名的來歷吧。

轉過一道灣,突然眼前一亮,兩邊懸崖上一簇簇,一堆堆的白色小花星羅棋布,連綿不斷,把溝壑映襯得銀光敞亮。山風掠過,萬千鎖滿銀花的枝條輕輕擺動,似流雲,似浪花。我驚呆了,這裡雖然是我的故鄉,兒時曾無數次出入這個山溝,但我似乎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景,我不知道這是什麼花。我正在疑惑時聽見四哥說:「看,嘎拉木!」「啊!這是嘎拉木花?」我驚奇地大叫道。嘎拉木,陪伴我們度過童年人生美好時光的天然野果開着這麼迷人的花,我竟然一無所知。

我倆一路欣賞着嘎拉木花開迷人的花浪,一面品味着隨風飄來的嘎拉木花香,不知不覺中已走出了華路灣溝。

走上大梁山坡,回看山下,嘎拉木銀色的花浪溢滿一道道山溝。我想,嘎拉木花開如此壯美,不應該長期「長在深閨人未識」,應該把它推介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的人觀賞。當然更值得推介的是嘎拉木果實成熟的場景。每當嘎拉木果實成熟的時候,那一道道山谷溝壑一片火紅,一簇簇、一串串嘎拉木果實層層疊疊懸掛在懸崖峭壁上,在驕陽的映照下,晶瑩剔透,琳琅滿目,似寶石,如瑪瑙,甘甜醇香,讓觀者如夢,讓食者如醉。

嘎拉木的名稱十分特別,很可能是少數民族語。為此我曾經聯想過西夏,聯想過吐蕃,聯想過元朝,「嘎拉木」一詞為藏語、蒙古語、西夏語都有可能。因為,嘎拉木生長區位於沒煙峽谷,這裡曾是唐與吐蕃、宋與西夏的疆界,唐、宋、元、吐蕃、西夏都統治過這裡。我們提到的「沒煙峽」一詞就是西夏語,其意並不是「沒有煙的峽谷」,而是宋夏時期這裡曾經居住着「沒移氏」人而得名。「沒煙」與「沒移」同為西夏語譯音。所以,嘎拉木名稱如果屬於少數民族語言,了解這一帶歷史的人首先會想到上述三個少數民族。但在後來的走訪中得知一種傳說,大家都把嘎拉木名稱的由來傾向了吐蕃。據當地老人傳說「嘎拉木」是吐蕃統治時期從青藏高原移植到這裡的,吐蕃統治者因為思念家鄉把其家鄉美麗而食之甘甜可口的嘎拉木移植而來,看到嘎拉木就像看到家鄉一樣,以緩解思鄉之苦。又因西藏那曲地區有個地名為「嘎拉木」,據此判斷「嘎拉木」為吐蕃語的可能性較大。

沒煙峽谷中的嘎拉木是這一代所獨有的一隻植物,這個極具觀賞價值的神奇植物不應該在大興鄉村旅遊的今天被埋沒。去年初春,海原籍作家天唐對我說:「我們在宣傳固原的同時也應該利用人民網圖說中國和圖說西部等平台好好地宣傳一下海原。海原不是缺乏旅遊景點,而是缺乏發現,缺乏宣傳。」這話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就有了五月的銀色花季之約。此後,參加考察的專家、學者等對沒煙峽的軍事、地理等相關問題都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很多觀點對挖掘整理沒煙峽的歷史和開發古絲綢之路鄉村旅遊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寧夏著名史志專家佘貴孝考察了沒煙峽後著有《海原縣鄭旗鄉撒台村紀實》一文,並在北京社科院、寧夏社科院和寧夏師範學院聯合召開的古村落學術研究會上進行了學術交流,引起了很大反響。他認為撒台村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節點。他在《海原縣鄭旗鄉撒台村紀實》一文中寫道:「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起點從長安開始後,途經咸陽、彬縣、長武及涇川、平涼進入寧夏固原境;過三關口,再由瓦亭折而向北,經青石嘴至開城抵達固原城;沿清水河向北行,再經三營、黑城,沿沒煙峽谷至海原的鄭旗、賈淌,過海原縣城、西安州、干鹽池,再次進入甘肅;從甘肅靖遠縣東北的石門附近渡黃河,經景泰縣抵涼州今甘肅武威。鄭旗鄉的撒台村正是當年中西文化交流的途經之地。」

在考察沒煙峽期間佘貴孝說,沒煙峽是宋夏時期的軍事線。在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三川寨之戰中宋和夏多次兵行沒煙峽谷。……宋哲宗紹聖五年(1098年),西夏李乾順及其母梁氏親自率數十萬大軍從沒煙峽進軍,發動平夏城戰役,企圖奪回失地。鏖戰十餘日,西夏大敗而歸。可以想象地處沒煙峽谷的撒台村也經受了戰爭的創傷。

五月的沒煙峽氣候乾燥,紫外線強烈,年近70歲的史志專家佘貴孝和年輕人一起登上了築在陡峭高台上的盪羌寨遺址。據乾隆鹽茶廳志記載,盪羌寨建於北宋,呈長方形,東西長490米,南北寬344米,開北門和南門。在盪羌寨的考察中,佘老對盪羌寨遺址中的磚塊、瓦片都進行了查看。佘貴孝說,盪羌寨是防禦西夏軍隊的軍營。他給大家介紹道:「宋夏戰爭相持已久,從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始,北宋轉入戰略反攻,……期間,北宋進一步加強鎮戎軍熙寧寨以北隴山兩側的防務體系的建立,於元符元年(1098年),在沒煙峽築盪羌寨,又名沒煙後峽。盪羌寨修築後,宋朝政府即派兵駐守。明清沿用,民國九年(1920年)在海原大地震時坍塌。」

佘貴孝也對嘎拉木的來歷和名稱做了分析。他認為嘎拉木一詞不是漢語,可能是吐蕃語(藏語)或是蒙古語。他說:「唐代宗廣德元年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吐蕃占據三關口以北地區80多年,吐蕃的語言、習俗一定會影響到這個漢族地區。元朝時蒙古族統治又是近百年,無疑蒙古族的影響又會加深。所以,嘎拉木是少數民族的語言。」

海原籍作家馬衛民觀賞了嘎拉木後,對嘎拉木頑強的生命力給予了很高的讚譽。他在《走進鄭旗堡之神奇的嘎拉木》一文中寫到:「那一團團、一簇簇碧綠如茵、嬌嫩欲滴的植物,靈動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驚艷了所有來訪者的目光。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相信,在這人煙稀少的荒蠻之地,竟然有一種神奇的生命,活潑生動地攀附在懸崖絕壁之上,悄無聲息地釋放着自己的能量……今天,當我再度面對這種奇特的植物時,一股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正是因為像嘎拉木這樣卑微的生命,在一個不適宜生存的乾旱地區,奇蹟般地活下來,本身就具備了非凡的教化意義。不合時宜的存在,堅韌不拔的品行,給每一個生命的延續與傳承,賦予最完美的詮釋。」

固原博物館研究員、文博專家蘇銀梅也對沒煙峽、盪羌寨及嘎拉木做了分析研究。蘇銀梅考察了古堡和盪羌寨後說:「通過對宋代盪羌寨遺址、清代古堡遺址的考察,尤其是遺址範圍內撿到的宋、西夏、明清、民國甚至生產隊時期的瓦片和瓷片,進一步了解到撒台村厚重的歷史。」 當她了解到撒台村有姓撒人氏後肯定地說「撒台村王家樹溝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固原至河西走廊的一座重要村落。『撒』顯然是一個充滿異域內涵的字眼,讓人聯想到遙遠的西域、中亞;吐蕃人、党項人和蒙古人。村里居住的李姓和撒姓回族,無疑是沿着絲綢之路遷徙而來的移民。先祖從中亞、西亞長途跋涉到長安,歷經時代變遷,再從長安來到該地。」關於撒台村在唐宋時期的戰略地位,蘇銀梅說:「這裡曾經是古絲綢之路莧麻河道的驛站,古代遊牧民族生存之地,唐與吐蕃、宋與夏、西夏與蒙古人爭奪的戰略要地。」對嘎拉木名稱的由來,蘇銀梅分析說:「根據發音特點分析,可能是藏語或蒙古語音譯轉化而來,另一佐證是唐代藏族先民吐蕃人曾經占領原州近80年,元朝時,這裡歸蒙古人管轄,給嘎拉木名稱的由來提供了歷史信息。」

海原籍作家天唐把嘎拉木稱作北國的紅豆,他在《北國紅豆嘎拉木》一文中寫道:「說起嘎拉木,我想起了唐朝詩人王維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同樣是『紅豆』而嘎拉木依然具有『相思』的情愫,因為撒台村境內曾經是吐蕃長期占據的地方,而這些異域的軍士離開家鄉難免思念親人,於是有人建議從西藏帶來了嘎拉木根植於這裡的黃土地上,看見嘎拉木如見家鄉親人。」

「嘎拉木」一詞屬於少數民族語當時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認可,去年6月又在魯迅文學院得到了證實。去年6至7月在魯迅文學院學習期間恰遇西藏,內蒙古等地藏族和蒙古族學員,我便藉機請教這個問題,來自內蒙古鄂溫克旗的蒙古族作家胡日查看了嘎拉木的圖片後十分肯定地說「嘎拉木」一詞是蒙古語,是「火紅」、』「火紅的」之意。他還解釋說:「蒙古語中很多地名、物名都是根據物體的形象,情形,顏色等命名的。例如「那拉提」是「有陽光的地方」。傳說,元朝蒙古大軍西征途徑新疆,翻越天山時一連十幾天都是風雪瀰漫的天氣,當大軍翻過天山經過一個大草原時突然雲開日出,軍士們興奮地大喊「那拉提!」、「那拉提!」。後來新疆新源縣的大草原就被稱作「那拉提」。嘎拉木果實是火紅的,當蒙古人首次見到嘎拉木卻不知道名字時就用火紅的顏色為它命名。」至此嘎拉木名稱之謎也揭開了謎底[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