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錄畫語 一帶一路(薩日朗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錄畫語 一帶一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絲錄畫語 一帶一路》中國當代作家薩日朗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絲錄畫語 一帶一路

沒有錯用詞語,也不是自造詞彙,絲錄畫語是為了簡鮮明了的把想寫的東西精緻化,絲錄諧音絲路,畫語是想將腦海所呈現的語言能夠像畫面一樣呈現在你的面前,所以算不上是恣意編造新詞彙「忽悠」看客。

有一部舞劇叫《絲路花雨》,描寫的是敦煌的故事,也就是由此,大眾才有了絲路這個概念,有了絲綢之路的追索。在我們對古老文明去之久遠的年代後,喚起了世界對東方文明的遐想。

絲綢之路,興旺於那個揮揮衣袖便是半個盛唐的詩畫國度,聞名於那個朱門酒肉讓你搜盡肚腸的國度,也涵蓋了秦皇漢武、元曲雜劇、大清康乾的國度,使我們浮想聯翩的走向一個詞彙「中華」。

絲綢之路涵蓋範圍太是廣闊了,從秦直道到西出陽關,從風吹草低到鐵馬秋風,無不與之息息相關,所以,在精神境界中,走一回絲綢之路,當是一次人生心靈的遷徙,也是一次洗禮。

其實原本並無劃分有海上絲綢之路和路上絲綢之路的劃分,僅僅是不同時代一種貿易和交流的自然發動,造就了海絲和絲綢之路的大概念,到了現如今,真如同老祖宗所言,冥冥之中,上天安排,這兩個通道又成了一帶一路的模板和基礎。你能說這是唐王轉世?明祖投胎?還是世人穿越做起了始皇秦俑?請隨着你腦海的鏡頭隨性波瀾。

海絲起點考證居多,也有多種說法,大泉州、江浙、廣東沿海、廣西口岸,都有各自的依據,不必為此爭議而耗費筆墨,就以大泉州為例展開海絲的絲路畫卷,想必也很是暢然。

鄭和七下西洋,典籍里遠不及諸葛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其歷史的印記卻鐫刻在了今人可尋的各個角落。

閩地據說為荒蠻,門中一條蟲似乎在告訴你龍蛇之差,其實,泉州口岸有多大,史料有記載,雖無從詳細考證,但你在現今留存中可以尋覓斑駁。泉州歷史遺蹟、名勝多不勝數,從摩尼教、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諸多遺蹟和留存就可以看出,那個時代是何等的繁榮富足,那個時代是何等的包容共通。

大泉州有客家人、東南亞、伊斯蘭、蒙古等諸多的後裔生活於其中,從字面和廣義上,你也可以說它是躲避戰亂而開闢蠻荒而興起,但若細細觀察,那麼多的異族異鄉之人匯聚到此,和平共處,僅靠躲避戰亂是解釋不通的,只有繁榮的貿易和富足的生活,才會使他們和平共榮的相處,由此可見,海絲之說不是空口而來,七下西洋的鄭和沒有道理沒來過這裡。

閩地有三十里不同音之說,現在你到一些開發不徹底的地方,依然可見,一家人各操不同方言,彼此還存在聽不懂的情形,只好都努力講閩南普通話的「地瓜腔」進行有效交流。

據說真正的古漢語發音,最為接近的就是客家話,而客家話與白話、廣東話、閩南話,都有着驚人的相通之處,你若聽南音,唱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才會體會什麼叫做字正腔圓。曲式和發音有着不可分離的因果關係,就如同用江西老表的發音去念日照香爐生紫煙一樣,流傳最廣的地區,一定是他們語言發音的根據地。

閩地名勝可不是你所知的鼓浪嶼、武夷山,它有清源山、清淨寺、東西雙塔、老君岩,弘一法師所處,等一大批名勝古蹟。

閩南話、閩南歌,自成體系,很多人不及深究涉獵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太獨特了。

這裡不僅有過國內的名人,乃至於東南亞諸國的王室總統望門貴族,祖籍也都是來自這海絲起點。台海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從語言、音樂、到歌曲,一脈相傳。

前一段流行的台灣歌曲身騎白馬,華彩唱段來自南音戲曲薛仁貴薛丁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卻是中原地區的,你能說清誰才是正宗出處嗎?

說到歌曲不得不提及,大家都知道的日本北海道漁歌,如拉網小調、北國之春,這些歌曲中有那種近乎於草原長調唱法的大顫音,到了閩南你才知道,閩南歌其實都有那樣的顫音曲式,只是後來演繹當中我們變得內斂化了,而日韓歌曲作了藝術誇張處理,出處應該在閩南才是。

所以,徜徉於其中,你必有訪古追昔,問道傳教之感,更會有韻味深厚之體驗。撫今方能追昔,繼往才會開來,海絲起點名不虛傳,期待你的造訪漫談

如今的海絲起點大泉州福地,更是功勳卓著,簡單給你介紹你才會知道,像361、利郎、安踏、特步、盼盼這些如數家珍一樣的大品牌,均出自大泉州。這個天然出海良港又成了製造業的重鎮,國之重器必出福地,大泉州--海絲的起點和地標,東南一隅絕非偏安、充滿生機,台海金夏大泉州,未來大一統的新格局。

有詩云「大江歌罷掉頭東」,講過海絲起點,我們再回到陸上絲綢之路,其實這陸上絲綢之路也不是單純一條線,賣個關子轉個小灣兒和你共享。如果起點以長安為標的,一路直奔蘭州向西,那便是我麼所言西出陽關,線路清晰。

殊不知,那秦直道最早便是從咸陽一路向北直到草原境內,而古絲綢之路,從陝西山西交界,進入內蒙古,一路向北直取蒙古、各個斯坦、俄羅斯,通向歐洲,另一路從呼和浩特老綏遠-烏海市-張掖一路向西,依舊絲綢。

[1]

作者簡介

薩日朗花,本名其木格,80後蒙古族。薩爾圖作家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