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鎮印象(蘇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鎮印象》是中國當代作家蘇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東鎮印象
很小的時候,就對東鎮有了模糊的印象,因為那裡有著名的三五三四軍用服裝廠,當時市場上特別流行的軍用大衣、皮鞋就出在那裡。
等到在太原上學的時候,每每火車從東鎮經過,望着遠處連綿起伏的黃土丘陵,總有一種好奇心,總想走下車,去看看這個我抱有着一種神秘感的地方,因為這裡眾多的軍工企業總能勾起人內心當中那份尋寶探秘的****。
參加工作後,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自己也不斷滲透到這場時代的洪流中,當時流行的機器編織手套的小型加工項目,喚起了我經商的念頭,碰巧,東鎮這個地方有一個中間商,於是帶着一種好奇和發財的心情來到晉南這個神秘而平凡的小城,使我對它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處在南同蒲鐵路沿線的東鎮,也不過幾千人的小鎮,鐵路穿鎮而過,小小的十字口也就算是比較繁華的地方了,不太寬敞而且還有些髒亂的街道並沒有給我留下多少好的印象,至於那些神秘的軍工企業由於深藏大山,自己徒步而行也只能是望山而嘆。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就是當時剛剛步入生產階段的海鑫鐵廠,幾座沖天的煉鐵爐,火光沖天,煙霧騰騰,雖然多少還能使人感到一種濃濃的經濟氛圍和小鎮興盛的生機,但當看着漫天漂浮的塵埃又不能不使我有些失望,東鎮也不過如此,當初的那種神秘也隨着這塵埃漸漸消逝。
大概是緣分,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沒想到98年患上了甲亢,當時運城市區唯一的甲亢治療醫院就是東鎮的541總醫院,於是就和小小的東鎮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的東鎮,已不再是第一次去的時候以鐵路為中心的十字街,而是隨着大運二級路的開通,小鎮的經濟中心已向北轉移,和以前真正意義上的古東鎮連成一片了。
東鎮,背倚峨嵋,面朝涑水,有着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就已興盛,歷史上曾經作過二百多年的聞喜縣治所在,城中現存的一座佛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塔雖岌岌可危,但透過已一半埋入地下的石碑,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刻字,你就可以感到它厚重的歷史滄桑,和悠遠的文化淵源。西街、北街、南街這些散發着城市氣息的「巷道」命名,你就可以感受到它曾經的繁華,城內碩大的「涑陽書院」無不使你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承載。城內民居也頗具特色,房屋布局不完全依照晉南傳統的座北朝南的習慣,而是因「勢」而建,或朝東、或朝西、或朝南、或朝北,不拘一格。門樓的設計也頗具特色,以高大為主,採用內縮斗拱式建築,兩側均飾以對聯,什麼「松、竹、梅歲寒三友」,什麼「天賜百福」等等,更使使你感到小鎮文化的積澱。
東鎮在市場經濟發展前期,以其眾多的軍工企業而名揚三晉大地,什麼3534(軍服廠)、什麼541(醫院)、什麼95(醫院),這些各式各樣的代碼,無不使你感到它的神秘。當第一次到3534所處的深山中的廠區時,心中的那種驚奇和別有洞天可以說是無以言表,隱蔽、龐大、整齊、完美、科學、嚴密,會令你不覺嘖嘖稱奇;當第一次到541醫院就醫看病時,醫院的那種傳統的軍綠飾色,立刻就會使你感受到它濃濃的軍隊氣息,再看醫護人員那種細心、周到的服務,無不使你感到家的溫暖。尤其是醫院那先進的醫療設備,高超的醫療技術,更是引的周圍數十縣的患者紛踏兒至。
而在東鎮、在541醫院人的關懷是我最深的感受,就說前不久為了趕時間,我在元旦假期間去做例行檢查,可能正好是放假吧,病人特少,只有我一個,而當班的大夫聽說我是從70多公里外趕來時,二話沒說,就開動了整套的檢測設備,為我作了系統的化驗檢查,四名大夫更是圍繞我的病情分析病因,提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直至12點多才下班。這一切給我帶來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激,就連看大門的大爺也羨慕的說:「你知道為你一個人開動整套機器的費用嗎?你這是首長級的待遇啊!」,是啊,能不感動嗎?541醫院!能不讓人愛戴嗎?如此高尚的醫德!我景仰東鎮!
天時、地利、人和,東鎮,你真美![1]
作者簡介
蘇漪,男,出生於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