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路二人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路二人台》是一種較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形成和流傳於內蒙古烏蘭察布的集寧、興和、豐鎮、商都、錫林郭勒盟部分旗縣,以及河北的壩上和張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區。因與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區別,又稱東路二人台。其以以敘事的形式反映現實,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它源於民歌和民間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間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礎上,與地區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出風格,並逐步從中發展演變而來。它融當地民俗、民風為一體,承載着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蘊,呈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1]烏蘭察布市民族藝術劇院獲得「東路二人台」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簡介

東路二人台早期被人們稱為「玩藝兒」或「蹦蹦」,在其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劇目、音樂,還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路。

以單體曲為主,一曲到底,大多專曲專用。如《掛紅燈》《十對花》《五哥放羊》《打連城》等。因一曲到底滿足不了劇情的發展和需要,又不能加進其他節奏曲調,只有在原曲調上作由松漸緊、由慢漸快的節奏變化,是二人台音樂形象的一種手法。基本規律是亮板→慢板→流水板→快板(捏子板)→垛板。為增進劇情的表現力,男角走低音大嗓,女角走高音細嗓,男女粗細嗓出現,要求演員在演唱技巧上多下功夫。

曲聯體的套曲形式 ,即一劇採用多種曲調 。如《賣碗》《探病》《回關南》《姑嫂挑菜》等。是根據劇情的發展 ,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來配曲 ,從而擴大表現力。在過門和唱腔中,速度、節奏的變化也有其規律(各種板腹、底錘)。在曲牌的進行中,不論何種調式,均以調式音為主底錘,便於演員入口,靈活方便。

向板腔體的節奏形式發展 。唱法與西路不同 ,定調比西路高二度,適宜男角演唱,故不用假聲,平打平唱。

代表劇目

東路二人台,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表演形式多樣,有載歌載舞,紅火熱鬧的「火炮曲子」;有以演唱見長的「硬碼戲」;有器樂牌子曲演奏;有清唱、對唱、表演唱、串話、道白等等[2],生動活潑,短小精悍。東路二人台,經常演出的傳統劇目有70多個。其中有一定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大型劇目有《小放牛》《賣麻糖》《拉毛驢》《回關南》《割紅緞》《拉駱駝》《探妹妹》《三女拜壽》《串河灣》《撒蕎麥》《摘花椒》《賣碗》《觀花》等。小型劇目有《打金錢》《五哥放羊》《掛紅燈》《打連城》《十對花》《打櫻桃》等。移植改編的劇目有《朝陽溝》《卷席筒》《櫃中緣》《三拜花堂》《秀姑勸夫》等。現代戲有《分糧》《嫁娶新風》《光棍娶妻》《媳婦登門》《如此兒媳》等。無論是傳統劇目還是新編移植劇目,絕大多數題材,都是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愛情的,可以說內容非常的廣泛。

視頻

東路二人台 相關視頻

二人台大全《櫃中緣》東路二人台
東路二人台 ,大拜年,好聽的二人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