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柯谷白水澗尋蹤(李三祥)

東柯谷白水澗尋蹤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東柯谷白水澗尋蹤》中國當代作家李三祥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東柯谷白水澗尋蹤


天水杜甫研究會成立十周年大會暨東柯草堂修繕竣工隨筆

【一】

秋日的雨跡,在時斷時續的纏綿間,給滿目深沉陰濕的山谷,憑添了幾分厚重而迷人的蒼茫氣息。

東柯谷,這個地處秦隴古道一隅的偏遠之地,因為一個人,幾首詩,便與唐代的那個歷史天空結下了千年不解的人文之緣。也是在秋風落葉的日子,在唐代那段江山飄搖,山河破碎的金戈鐵馬聲中中原的戰亂,仍然在馬踏長安御帝奔命西南的倉皇歲月中,煙塵未息。遠道而來的詩人,拖家帶口,因為自己的侄兒杜佐落家居住在東柯古鎮的原因,在經歷了隴坂之途艱難跋涉的苦旅之後,投奔到了這裡而擇地卜居,並且因為構築了草堂茅舍,便過上了一段相對安適舒心的日子。

曾幾何時,來來往往的行客走馬,匆匆而來,又匆匆而過,一如往常的日子,他們走過的足跡,留給古老的東柯小鎮的,便是那個時代里特有的商業物流氣息,以及時不時可見的兵行赴赴為戍守邊防而去的行跡。

如果沒有杜甫的到來,這裡的山河依舊,這裡的 風物依然,或許,在經歷了漫漫歲月風塵的洗禮之後,留給後世人們的,可能只是一些和其他地方一樣,流傳在當地居民中間的,以口耳相傳方式活在民間的逸聞趣事和商旅文明之跡。

可這一切,卻又是這樣的不同尋常。因為一個人,一個與大唐氣象里詩情洋溢的時代脈搏割捨不斷的詩人的到來,便煥發出熠熠生輝的不凡氣息。

在當地這個被現在的人們稱作柳河村的村子裡,憑藉平台高崗上的一片空地,構築起藉以安身立命的東柯草堂。

結茅屋在林間,卜佳地於陽坡,種瓜種豆,採藥課徒,這當是漂泊而來的詩人,在這裡曾經度過的一段生活經歷和情景。

經歷了1257年的歲月滄桑,時代文明的足跡,喚醒了沉寂於當地人心中發酵已久的思念和懷舊之思。地方的文脈里,詩文的燦爛星河中,因為人們文化教育的普及與人文觀念的覺醒,或許是出於人傑地靈的原因吧,一個地方,因人傑而顯名,厚積於當地古蹟遺存里,被歷史沉埋已久的人文情愫,一旦被歷史老人的足音迸發出來,在人們關注和景仰的目光里,便顯現出它不同凡響的厚重歲月積澱和人文底蘊。

結茅屋而居東柯,傍竹林而偎庭院,在背靠北山而南臨東柯河谷的農家疏院裡,沿着台階形地勢的升降梯度,看柴門籬笆合圍的這一方之地,周遭是散亂密布和生長着的各色雜樹。看南面不遠處的景象,映入眼帘則滿目青山隱隱。在眼前視野中的農田裡,果木成林。在雨跡飄落的日子裡,看山野間雲霧繚繞,悠遊閒閒渙漫了山頭。那種空濛潮濕的感覺,滋潤着行人遊客的眼前景與心中情。

山雲,茅屋,竹林,圍牆的籬笆,還有院落周邊一叢叢的艷艷秋花,以及位於南面不遠處的那一池澗水,還有八槐村那棵蒼老地已然枯朽難支的八股杈老槐樹,這裡的一切,見證了過去歲月里人間世事的風雲與變遷。存留在當地人代代相傳的記憶中,沉埋在唐詩燦若星河的文字間,因為文字里孕含着的詩作,便顯現出文化精神歷歲月而不朽,覽黃卷而彌新的耀眼光輝。

【二】

隨着山谷川道延伸,足下的道路,依然是那條貫通古今的茶馬古道。澗水,依然是那片從地下的泉眼中,汩汩涌流上冒經地表流溢而出的白水澗。但山水所蘊含的天然氣息中,難以掩飾的,便是它曾經被詩人賦詠過而承載的唐風氣象,以及包容期間因為時光的流走而彰顯出來的古老與人文情懷。

黃雲漫漫,林黑鳥棲的傍晚時分,拄杖歸來的夫子,和那些荷鋤而歸的農家人一樣,怕是在守望着外出貪玩的孩童,或許,在他看到宿鳥歸巢的這一時刻,心思里涌動的情緒,是在遠望着遠在都城長安上空的那一輪故鄉明月吧。總之,在一派田家樹影秋雨瀰漫的景象中,在村落屋檐下炊煙裊裊瀰漫的煙火氣息里,詩人的目光所見,攪動起的是自己胸臆間那一腔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懷,以及與那個時代的脈搏呼吸與共,渴望着關內時局安寧,戰亂平息的太平氣象重現吧。

【三】

看南邊不遠處的農田之間,那一渠清流,從那個被當地人稱作澇巴的水眼泉中冒出地面,再沿着地勢的坡度慢慢擴散流淌,朝着由北向南的方向順流而去,在靠近河床谷底的地方,與蜿蜒流淌的東柯河河水相併歸流,沿渭水方向所在,出谷而去。

據當地人的說法,澇巴所在的這方水域,淫雨不澇,乾旱不枯,一年四季,總是以它波瀾不興,風平浪靜的常態,顯得平常而又不乏神奇色彩。在水流經行之處,澆潤得在它的周圍生長的蘆葦蒹草,也是根莖肥碩而枝葉繁茂,在地處北方這樣的環境裡,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天然景觀。這樣的場景,往往催喚起詩人頭腦里愜適美好的鄉土田園之思。生活的常態,本應該就是這樣的啊。

這個澇巴,就是在地方史志中被稱為白水澗的一處古遺蹟。白水澗,一個被詩人如椽巨筆賦予了靈氣和詩意的地方,從唐代到而今的這個時代,他留給後人的,就是已然隨歷史的足跡杳然息隱的大唐氣象。人們懷念詩人,當人們在吟詠着詩人的詩句的時候,自然而然地,便生髮出心思里對詩人的敬仰和追思情懷。而流寓秦州的這一年秋天,詩人的年齡,正和我這個現代中年人一樣的年華,恰好也是48歲的年齡。

趕上本命當年的詩人子美,在寓居東柯谷期間,他的足跡,曾經來到過這裡駐足。他的目光,曾經被這裡的山水蟲鳴所吸引而注目。在東柯生活的那一段時光里,他在秋天的有一天,又來到白水澗這裡,隨便去走一走看一看。這一走,這一看,因為眼前景致的觸動,便激發和吟詠出對這裡的風土物情有所感懷的不朽詩篇。千古不滅的文字,承載了詩意永存的獨特山水萬象。就把這裡叫子美泉吧,這裡的一切,因為籠罩着詩聖曾經在詩作里吟詠過的光芒,也永久地存留在了唐詩璀璨耀眼的泱泱的大觀園中了。

【四】

時至今日,人們讀唐詩,人們用熱愛唐詩般的精神去懷念杜甫。白水澗,子美村,杜甫草堂,子美閣,這一連串的地名村名和建築遺存,讓這裡的山水,煥發着一種神聖般的詩情畫意,吸引着歷代的文人墨客和當代人的足跡和目光,到這裡來探古尋蹤。

步追着他們走過的足跡,今天,我也和他們一樣,懷着一顆虔敬之心,帶着一腔對詩歌和杜詩的摯愛之情,在尋尋覓覓和關注的目光中,隨着天水杜甫研究會的其他的成員,包括當地文化藝術屆同仁,和為保護地方文化遺存不遺餘力而奉獻愛心的社會人士一道,以普通會員的身份,在杜甫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的這樣一個日子裡,把自己的足跡,踏上了這一方充滿神聖光芒的草堂所在地。

「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澗,硯窪台;先人場,逼水崖;杜甫流寓地,草堂建起來」,這一廣泛傳唱的童謠,讓這裡的獨特地理風貌和厚重的文化積澱,生動地流淌在在當地人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紮根在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東柯谷一帶的人們的心田裡。當人們聆聽着這一民間歌謠的時候,似乎在傾聽着一位飽經滄桑,閱盡人間世事的歷史老人,以他曾經擁有的人生感悟,向人們訴說和印證着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

想當年,流落秦州的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於八槐村構築茅屋, 擇地而居的時光片段,那個被銘記為詩史的歲月。這一切,猶如電影中的鏡頭,又恰如一幅固着在山水人文畫中的歷史寫照,把那個時刻,那樣一個與以唐詩為心聲的時代,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且因為現代人的關注與呵護,生動而又鮮活地展示出如詩如畫般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東柯谷是幸運的,因為他曾經被詩人吟詠過。八股槐是幸運的,因為它曾經見證了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歲月。當地的孩子們是幸福的,我分明在他們稚嫩的童音和傳唱中,品讀出那首童謠里所流淌和延續着的歷史文脈,洋溢着唐詩宋詞里特有的時代氣息和盛世情懷。

中秋過後的這個時光里,冒着頭頂淅稀稀落落的秋雨,行走在重新修繕後的杜甫草堂的場院裡,以留戀和多看一眼的心態,沿着主體建築在檐前屋後,順便從不同角度拍攝了幾張資料照片,結束在東柯草堂的行蹤。

【五】

按照本次活動的組織安排,參加活動的會員等一班人 ,撤離東柯杜甫草堂。驅車沿着柳河村向西,前行了不遠的一段路程,又來到位於村子附近田野里的白水澗遺蹟,現場查看那一泓依然旺盛的清泉。聽聶大受老師娓娓陳說關於白水澗這裡獨特的地貌風貌,還有杜甫秦州雜詩中涉及侄子杜佐和白水澗的兩首詩作,以及為了保護白水澗這一神奇而難得僅見的地理古蹟遺存,研究會所作的種種努力。無論如何, 這處遺蹟最終能夠得以保留下來,其歷史和文化價值是彌足珍貴的,它在當地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意義更是重大而深遠。

在白水澗遺蹟這裡,可以看到從地下汩汩涌動冒出地表的泉眼,水質清冽,涓涓南流,在它的旁邊朝向南面的低洼地面上,形成一片散漫而不規整的低坑積水區域。彎下腰去,掬起一捧清純的泉水,用它潤潤自己已然顯得白髮根根的鬢角頭髮,是那樣的讓人神迷心醉。或許,在這片神奇的水域,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神聖時刻,面對白水澗,這片泥澇之地,這一富有童趣的小小舉動,寄寓着的,應該是一個與當年正值48歲的詩人同樣年齡的現代文化人,心裡保存的一點美好願想吧。

因為熱愛,因為仰慕,它更應該是一種讓自己也沾沾靈氣詩韻的虔誠心態吧。

看眼前穿紅衣服的女子,用手撩撥起一捧清泉之水,讓它高揚起來,在任其自由散落開去,拋灑出一片飛動的水花,我忍不住笑了。突然間想起了 "滿谷山雲起,侵籬澗水深"這一詩人描寫白水澗的千古佳句。詩人的靈性,詩意的句子,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便讓白水澗這片腳下看似不起眼的清泉細流,永遠籠罩着幾分神秘而厚重的人文意味。

如果說後來的王仁裕,是因為曾經夢見過自己在邊西江浣洗自己的腸子,夢醒之後,便詩情煥發,因而也為後世留下了「詩窖」詩人的傳奇和美譽。那用子美泉的泉水,浸潤和梳摩了自己頭髮的當代人,也許從心底里生髮出的,更應該是一種熱愛杜甫熱愛杜詩的當代文人,富有時代氣息與景仰之情的一種美好祈願吧。 [1]

作者簡介

李三祥,自號嶓冢山人,甘肅天水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