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總布胡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總布胡同,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南部,東起建國門北大街,西至朝陽門南小街,南與頂銀胡同、貢院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通,北與大羊宜賓胡同、寶珠子胡同、北總布胡同、弘通巷、北牌坊胡同相通,屬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因明時一總鋪在胡同內得名。 本詞條 無參考資料, 歡迎各位 編輯詞條,額外獲取5個金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東總布胡同位置,北京市東城區東南部本質,明代地方保甲制度中之劃分單位,地位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1歷史沿革 2胡同特色 3胡同文化
歷史沿革
東總布胡同明時屬明時坊,與今西總布胡同統稱總鋪胡同。鋪,為明代地方保甲制度中之劃分單位。據《宛署雜記》中記載:"城內地方以坊為綱",坊下分牌,牌下分鋪,"見行城內各坊,隨民居多少,分為若干鋪,每鋪立鋪頭、火夫三五人,而統之以總甲"。總鋪,即總甲理事之所。總鋪胡同當為附近各胡同各鋪的總甲所在。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稱總部胡同。宣統時分東西總布胡同。 1913年,家住東總布胡同、時任財政總長的周自齊,捐資修建了東總布胡同馬路,這也是北京的第一條馬路。1900年6月20日,清兵神機營領崔恩海將專橫跋扈、肆意挑釁的德國公使克林德擊斃於西總布西口外。成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主要導火索。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辛丑條約》還在談判中,清廷便按照八國聯軍公使團的要求,在事件發生地點,為克林德建造大理石牌坊。歷時7個月始成。額題"克林德碑"四字,碑文由光緒帝親寫,此被國人視為國恥。
1918年11月13日,北京沉浸在一戰結束的歡呼聲中。興奮的人們將象徵恥辱的克林德碑,改名為"公理戰勝",由西總布胡同西口遷移至中央公園。解放後,又將此改為"保衛和平"坊。
歷史變遷
重要人物 總布胡同位於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明朝屬明時坊,因總捕衙署設於此,故稱總捕胡同或總鋪胡同。清朝屬鑲白旗,乾隆時稱總部胡同,宣統時以南小街為界,分稱東、西總布胡同。民國三十六年將原城隍廟街改稱北總布胡同,並沿稱至今。
本段胡同特色
1931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居住北總布胡同,那所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廳",這座"太太的客廳"正像有人說的:"更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孕育出了無數思想、作品和人才。30年代與梁思成夫婦毗鄰而居的是金岳霖。由於志趣相投,交情甚深,此間常在其寓所舉辦的周末沙龍,在京城也小有名氣。梁思成夫婦的座上賓還有費正清夫婦。這對極負聲望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從1929年起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思想以及中西關係。在某種程度上,費正清這三個字就意味着美國的漢學研究。 1932年2月,他在西總布胡同2l號(老門牌)租了一套華麗的住宅,與威爾瑪(費慰梅)結婚。著名的人口學家馬寅初也曾住在這條胡同里。 1957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論》,但同時也使他遭受錯誤批判。從1957年至1981年去世,馬寅初一直住在這裡,去世時享年100歲,其夫人在105歲時去世,兩人是這條胡同里有名的長壽夫婦。董希文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油畫家,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開國大典》是新中國美術的里程碑,其主要繪製過程是在西總布胡同74號的小二層樓上。他一生的創作生涯,又意味着對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事業的最初的探索和開拓。
在東總布胡同45號院(老門牌),還住過一批著名作家。像一生謳歌淳樸農民的趙樹理;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著名詩人和文藝評論家張光年,筆名光未然;著名作家劉白羽、蕭乾等。
主要建築
53號院 東總布胡同內53號院,該處原是大雜院,三十年代,陳覺生購得,陳當時任北平鐵路局局長,用貪污鐵路上的材料蓋起了一座大宅院。北平淪陷後,陳覺生被日本人毒死,該宅被偽警察署一日本顧問官所得。抗戰勝利後,此處為國民黨警察部門。解放後為作家協會所在地。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忠厚里、小丁香胡同併入。1982年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本段胡同文化
東總布胡同依然在創造着新的輝煌,北京市第一個老年學校誕生在這裡,它也是北京行政執法進社區第一批試點單位,是北京第一個全民健身樣板工程。
說東道西南小街東總布胡同
當我可以從大雅寶豁口沿護城河走到「二橋」時,小丁香胡同已經合併到東總布,東總布胡同得以繼續向東延伸到東城根,大牌坊胡同因此被攔腰截斷,分成了南牌坊和北牌坊,豁子外護城河上的白色小木橋(二橋)連通兩岸,河東堤岸上有座冰窖。 東總布胡同北側有5條胡同,由西往東依次是豆坑、寶珠子、北總布、弘通觀和北牌坊;南側由西往東有:甘石橋、貢院西街、貢院東街和南牌坊。 1913年,住在弘通觀胡同4號和甲4號的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周自齊出錢在東總布胡同鋪設了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而且在東總布、西總布和方巾巷、南小街交叉的十字路口設置交通崗,來往車輛繞崗行駛,民間稱「轉盤」。 東總布胡同西段路北以前有座道觀「斗母宮」,五、六十年代不知是斗母元君的宮殿還是「宮殿」邊兒上的平房改成了澡堂子,澡堂子分里外間,裡間淋浴,外間更衣。更衣室沿牆一圈矮條凳,牆壁有釘子,衣服掛於牆壁或堆在凳子上,鞋置凳下,人們習慣這種簡陋的更衣方式,沒見誰丟了衣服在那光着罵街的。
2002年南小街改造,東總布西口的郵局、酒鋪、副食店、糧店和民房轉瞬間拆得一乾二淨,只留下東南角深灰色的62號老屋。 62號坐南朝北五間臨街房,安裝着黑色鐵製推拉防護門窗,樣子像是老錢莊。老屋前臉兒房頂一道砍兒牆,盡西頭正門上方有造型,下面雕刻着「寶成當」。
寶成當是當鋪,因為距離貢院近,進京趕考的舉子差錢的時候以物抵押貸款,寶成當賺的是借貸利息。南小街改造留下寶成當不能不說幸運,幾十年來持續不斷的「舊城改造」,無數具有歷史和文物價值的建築被粗暴拆除,其中包括寶成當東鄰的60號中國作家協會宿舍大院。 東總布胡同60號(舊門牌46號)大門在三間鋪面房正中,院子三進深,後門是頂銀胡同47號(舊門牌甲15號),原先前店後場,是山西人開的賣黃醬和鹹菜的醬園,1953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宿舍,聚集了趙樹理、嚴文井、劉白羽、蕭乾、張光年、陳白塵等一批新中國最具影響的作家。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60號給作家們帶來不同的感受。
1966年「文革」來臨,尚未擺脫反右陰影的作家們再次水深火熱,60號的後院,頂銀胡同47號是作協的「牛棚」,先後在「大醬園」居住過的作家幾乎無一漏網統統以各種罪名關押在此接受改造,也有原先不在這住的,如張天翼、侯金鏡、馮牧、邵荃麟、郭小川、李季、冰心等人,他們不斷拉出去批鬥,受盡凌辱,三聯書店1994年出版的陳白塵《牛棚日記》記錄了這段的歷史。 但是60號的記憶並非全部痛苦,最初幾年像充滿勝利喜悅的新中國一樣,作家們激情滿懷地投入創作,嚴文井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文字記述了那時的心境:「夜深人靜,當我伏案寫作的時候,聽見環城有軌電車的隆隆運行聲和車鈴的叮咚聲,不禁產生了一種幸福感。」 60號是作家協會1953年從山西人手裡盤下來的,此前進京的作家們暫時住在22號(新門牌53號)作家協會院內。 22號是非常講究的三進四合院,大門居中,兩側各三間倒座,外院有假山噴水池,一道帶漏窗的看面牆將院落劃分為里外兩進;二進院三正四耳,東西六間廂房;三進院面闊五間的後罩為綠琉璃瓦頂二層樓房,整個院落有迴廊相連,花木扶疏,美輪美奐。 2016年1月上映的網絡驚悚電影《死亡循環·東總布胡同》,描述了北京四大凶宅之一,東總布胡同22號的離奇死亡案件和一系列靈異事件,其中提到北寧鐵路局局長陳覺生全家在22號的死亡。我從不看驚悚劇,免得影響睡眠,陳覺生之死和東總部胡同22號早有耳聞,但是何為北京四大凶宅卻一無所知。 陳覺生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在軍政兩界任職,1935年任北寧鐵路局(原京奉鐵路)局長。1937年4月北寧鐵路足球隊應邀去日本比賽,在東京和大阪四戰四捷,日本人氣壞了,年底以「為北寧隊訪日祝捷」為名設宴毒死了陳覺生。陳覺生死後,靈堂設在遂安伯胡同10號他的另一處住宅,葬禮規模之大之豪華轟動一時。
陳覺生之死肯定另有隱情,他死後22號被日軍霸占,抗戰勝利後是國民黨軍統機關,解放後沒收充公,成了中國作家協會最早落腳之地。 1901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以後,東交民巷劃歸使館區,外國人紛紛來華,因為靠近東交民巷使館區和王府井商業區,東單和南小街一帶不同年代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洋樓隨處可見,東總布胡同57號和32號是那時期的產物。 57號洋樓在豆坑胡同南口,建國後住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張瀾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沈鈞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在此居住,經常看見藏民擎着轉經筒虔誠地候在鐵門外等待摸頂賜福。 我印象里57號是幢暗紅色二層樓房,院牆環繞,樹影婆娑,大門偏向西南。現在樓房增至四層,院門面向正南,顯然經過翻建,樣子更像公寓或小型飯店,過去令人好奇的神秘感覺
1950年,國家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馬寅初全家搬到東總布胡同32號。32號位於胡同中段南側,洋范兒十足的門樓雕飾簡潔流暢,街門東側是車庫,西側是一排高大南房後身,院內二層洋樓黃牆紅瓦,庭院綠樹成蔭安靜典雅。1951年馬寅初調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因倡導計劃生育,發表《新人口論》遭到錯誤批判,1960年辭去校長職務,回到東總布胡同32號。 賦閒在家的馬寅初沒閒着,經過反覆走訪調查論證,嘔心瀝血創作出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專著《農書》,然而「摧枯拉朽」的文革來臨,馬寅初自知在劫難逃,悲憤之餘,手炬百萬字手稿,《農書》從此再也無緣面世。 東總布胡同與貢院為鄰,貢院是古代舉人會試考場,考官由朝廷高級別官員擔任,清代主考官多是一、二品大員,因此東總布胡同大宅門多,尤其胡同東段,三四進的大四合院鱗次櫛比,因為挨着考場,知識分子扎堆,文化氛圍自然豐富,不然作家協會、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何以選擇於此。然而幾十年的拆建,許多歷史文物無跡可尋,寬綽舒朗的深宅大院只余 21號位於北總布胡同南口外西側,東牆在北總布胡同。建國後,21號是人民出版社宿舍,1968年勞動改造的詩人郭小川一度住在其中一間東屋。1976年底風聞詩人因粉碎四人幫飲酒慶賀,後吸煙引發火災不幸去世。 據商務印書館的老人的回憶,1954年商務印書館由上海遷到北京,落戶東總布胡同10號(新門牌19號),五、六十年代,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人民美術出版社和版本圖書館四個單位共處一處,人稱「十號大院」。十號大院坐北朝南位於北總布胡同南口外東側,這是一座龐大闊綽的園林式建築,前部分是碧瓦朱檐迴廊環繞的四合院,後部分是清末民初改良的洋樓花園,東院牆外是北洋政府要員周自其的弘通觀胡同4號。傳說10號院曾是袁世凱買來送給他三姨太金氏的。
1882年朝鮮發生兵亂,清廷派兵平亂,23歲的袁世凱隨軍出征且機敏果斷頗受賞識,平亂後留在朝鮮馴練軍隊。生性風流的小袁雖然已有一妻一妾,但在朝鮮也沒閒着,回國時捎回來明成皇后的妹妹金氏和倆隨身丫鬟。回來後看倆丫鬟晃來晃去的礙眼,乾脆一併收了,並且取消主僕尊卑,按年齡排序,金氏反倒排在丫鬟後面成了三姨太,著名的民國四公子之一,風流倜儻的大帥哥袁克文便是金氏的親兒子。 1937年北平淪陷,位於西城京畿道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址被日本兵占領,藝專幾經輾轉搬到東總布胡同10號。1949年建國後,國立藝專遷往王府井校尉胡同5號,和新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合併。國立藝專搬走後,東總布胡同10號成立國家出版總署,1954年總署撤銷,總署圖書館改為版本圖書館,這年由上海遠道而來的商務印書館在此落戶,第二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從燈市口搬了過來,1957年,和商務印書館同時上海遷京的中華書局離開西總布胡同7號也過來扎堆兒湊熱鬧。為了出入方便,人美出版社和版本圖書館在北總布胡同新辟大門,這就是許多回憶文章提到的北總布胡同32號。六十年代以後,大院內各單位陸續遷出,只有人民美術出版社直至2012年大規模拆遷時才移址東三環。 東總布胡同600餘年歷史,胡同建築具有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特色,無論建築角度,還是文化角度,東總布胡同都是北京最好的胡同之一。可惜的是,它扛過了朝代的更迭和戰爭的炮火,卻毀於新世紀的建設。曾經有幾十名作家聯名呼籲保留歷史文化價值豐富的頂銀胡同和東總布胡同,然而在扭曲的價值觀前,作家們人微言輕。梁思成有句名言:「五十年後,你們會後悔」,可悲的是,後悔的時候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參考來源
參考文獻
1 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东总布胡同&action=submit
2 敬請各位老街坊關注近期將推送的:小街老街坊 三皮 撰寫的說東道西南小街系列之十一:《內務部街》
3 中國地名 北京 北京胡同 歷史 地理 建築 民俗 胡同 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