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岩山石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岩山石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東岩山石塔

地理位置;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

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岩山報恩寺內

東岩山石塔(又名「報恩寺塔」)位於莆田荔城區鎮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岩山報恩寺內。乾隆縣誌載,塔建於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又據林氏族譜載,塔建於隋開皇元年(581)。清代學者宋際春的《麟山開皇塔》詩中有「上有開皇磚」句,證知宋石塔前身唐塔為磚塔。三層八角樓閣式石塔,占地面積387平方米,邊長4.40米,須彌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約13米。須彌座的上下梟浮雕仰蓮,上下坊浮雕覆蓮,束腰浮雕37隻形態各異奔獅。塔身各層疊澀出檐。每層四面開拱門,第一層塔門兩旁俱有淺龕,內浮雕金剛武士,線條粗獷有力。底層塔室內壁嵌石級上通第二層,室頂作藻井式樣,塔頂的相輪塔剎以8根鐵鏈固定於塔頂角檐脊上。各層八角檐脊上置鎮塔石佛1尊。東岩山石塔(報恩塔)1996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16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地理環境

位置

東岩山石塔位於福建莆田市區東岩山石塔,舊稱報恩寺石塔,建於宋紹聖年間(1094~1098),坐落在大雄寶殿觀音殿之間的中軸線上,高約15米,三級,空心,八角形,四面開拱門。內壁砌有懸挑條石梯級,可登至二層。塔基八面浮雕有37隻獅子,各具情態,生動逼真。護衛四個塔門的金剛力士身披甲冑拄劍而立,神態雍和,造型古樸。塔檐和攢尖塔頂仿磚瓦刻飾,造型優美而負勢向上,宋代我國南方的寺院布局尚無此例。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此,有些專家認為,石塔可能是在隋代磚塔的基礎上改建的。

主要景點

清代學者宋際春的《麟山開皇塔》詩中有「上有開皇磚」句,證知宋石塔前身唐塔為磚塔。三層八角樓閣式石塔,占地面積387平方米,邊長4.40米,須彌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約13米。須彌座的上下梟浮雕仰蓮,上下坊浮雕覆蓮,束腰浮雕37隻形態各異奔獅。塔身各層疊澀出檐。每層四面開拱門,第一層塔門兩旁俱有淺龕,內浮雕金剛武士,線條粗獷有力。底層塔室內壁嵌石級上通第二層,室頂作藻井式樣,塔頂的相輪塔剎以8根鐵鏈固定於塔頂角檐脊上。各層八角檐脊上置鎮塔石佛1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