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彝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山彝族鄉位於祥雲縣東北部,東與大姚、南與姚安接壤,西與劉廠相連,北與禾甸、米甸毗鄰。鄉政府所在地妙姑,距縣城64公里。雲南文山州文山市東山彝族鄉位於文山市東北部,北緯23°,東經104°,鄉人民政府駐地岔路壩距縣城10公里。[1]
中文名稱: 東山彝族鄉
別 名: 妙姑街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雲南省祥雲縣
政府駐地: 東山彝族鄉
電話區號: 0872
郵政區碼: 672107
地理位置: 祥雲縣東北部
面 積: 316平方千米
人 口: 9833人(2017年)
方 言: 西南官話-祥雲方言,彝族話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
機 場: 大理機場
火車站: 祥雲站
車牌代碼: 雲L
概況
東山彝族鄉位於祥雲縣東北部。東鄰大姚縣,南接姚安縣,西與劉廠鎮相連,北與禾甸鎮、米甸鎮毗鄰。面積31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833人(2017年)。轄大古者、干海、新朗、妙姑、新民、餘食朗、外居苴、小莊子8個行政村,82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妙姑街,距縣城65千米。地處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為2868米、最低海拔為1640米。森林覆蓋率85%
沿革
建國前東山屬妙雲鄉,後改屬文源鄉。1949年4月初,滇西地方行政委員會建立以後,於1949年5月4日在大白者樂斗母閣成立東山區,下轄:干海、普棚、漣水、馬游、彌興5個分區(漣水、馬游、彌興今屬姚安縣)。東山區駐地原在干海,後遷到朝陽、大姑者、妙姑、咯苴、麥田沖。1950年1月10日,祥雲縣人民政府建立後,撤銷東山區,成立第十分區。1950年底,將第八、第九、第十分區合併為第三區,1958年3月撤銷第三區,劃為6個大鄉(今屬東山區的只有餘食朗鄉和淪海鄉的一半)。同年10月,撤大鄉制,建立下莊公社。東山區域仍屬下莊公社的下屬機構(中國政區大典:1958年屬劉廠公社)。1963年2月將東山劃出合併劉廠,建立劉廠區,東山區域設七個小公社。1975年,將東山從劉廠公社分出,單獨建立東山公社,下設七個分隊。1981年2月將公社革委會改名為東山公社管委會。1983年2月,將東山公社管委會撤銷,建立鄉的體制。同年5月根據省委批准,決定建立區鄉制撤銷大鄉,建立了東山區公所(中國政區大典:1984年設區)。1988年置東山彝族鄉。1997年,面積316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妙姑、小莊子、外居苴、餘食朗、新民、大古者、干海、新朗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妙姑。2017年,面積31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833人。
交通區位
東山彝族鄉位於祥雲縣東北部,東與大姚、南與姚安接壤,西與劉廠相連,北與禾甸、米甸毗鄰。鄉政府所在地妙姑,距縣城64公里。
地理地形
全鄉總面積31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85%,境內山脈縱橫,溝谷遍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為2868米、最低海拔為1640米。
行政區劃
東山彝族鄉是祥雲縣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貧困山區鄉,全鄉轄大古者、干海、新朗、妙姑、新民、餘食朗、外居苴、小莊子8個村委會,82個村民小組,2320戶其中農業戶2315戶。
歷史傳統
東山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是革命老區,是滇黔桂邊縱八支隊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滇西地下黨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東山彝族人民為雲南的解放作了重要的貢獻。
東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繡,民族刺繡有悠久的歷史,手工刺繡的民族服裝圖案精美,色彩絢麗,剪裁科學,工藝精湛,內容豐富,反映了彝族人民生產生活歷史的變遷,充分體現了彝族婦女的勤勞與智慧,刺繡的東西包括頭飾、服飾、鞋飾、腰帶等,各種飾品根據年齡和婚配情況有所差別,整體搭配協調、精緻美觀。
人口民族
全鄉常住人口9833人(2017年),民族以彝族為主,居住有漢族、白族、僳僳族、苗族。
農業發展
全鄉實有耕地面積8081畝,其中田5308畝,地2710畝,常用耕地面積為6616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1畝,農村勞動力6299人。農業種植結構上大春以水稻、玉米為主,小春以蠶豆、小麥、豌豆、油菜為主,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百合等。全鄉有鄉鎮企業175個,其中工業企業85個,以酒類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三個,主要以清梅酒和松茸酒為主。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東山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各族人民,興修公路,水庫,海塘,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到200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20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26元,結束了東山等天下雨、靠天吃飯的歷史,農業綜合效益穩步提升,實現了從吃不飽—吃飽—吃好的突破性轉變。「十一五」期間,東山鄉黨委、政府確立了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東山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提出了「生態強鄉,林牧富民」和「打基礎、興科技、調結構、建支柱,走糧、煙、畜、特、林並舉」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四個一萬」(一萬畝核桃、一萬畝高產穩產農田、一萬畝經濟作物、一萬頭大牲畜)工程的目標和任務,大力推廣科技措施,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鞏固「平安東山」和「無毒鄉鎮」創建成果,努力推進東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