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周列國故事之攻城和守城

東周列國故事之103 攻城和守城,東周列國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白公勝

這時候,楚國國內又出了亂子。楚國已經被吳國弄得國破人亡,幸虧仗着申包胥借了秦兵,總算上下一心把楚國恢復過來。這回一見吳王夫差在黃池大會上占了晉國的上風,大伙兒又都擔心起來。這時候,楚昭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楚惠王。他仍然讓子西為令尹,子期為司馬。令尹和司馬兩個人為了害怕吳國,就叫白公勝加緊防衛着邊疆,不讓吳國的士兵進來。


這個白公勝就是當初跟着伍子胥逃難的太子建的兒子公孫勝,孫武曾經勸夫差立他為楚王。自從楚國和吳國講和之後,令尹子西把公孫勝叫回國來,楚昭王封他為白公,在邊疆上蓋了一座城,叫白公城。本族的人都住在那兒,就叫白家。白公勝沒忘了鄭國殺了他父親的仇恨,一心惦記着報仇。當初伍子胥為了看在那個打魚的老頭兒的面上,饒了鄭國,又搭着鄭國挺小心地服事着楚昭王,一點沒有失禮的地方,白公勝沒法兒出去打鄭國,只好忍耐着。後來楚昭王和伍子胥接連着都死了,他就對令尹子西說:「鄭國害死先太子,這事令尹是知道的。殺父之仇報不了,我哪兒還有臉做人吶?令尹要是顧念先太子的話,請發兵去打鄭國,我情願當先鋒!」令尹子西也不說應當不應當去打鄭國,只是敷衍了事地說:「新王剛即位,國裡頭還沒十分安定,還不能跟人家開仗。你再等些日子吧。」


白公勝不死心,這回借着加緊防禦邊疆的名義,就在白公城招兵買馬,訓練軍隊。呆了些日子,他又向令尹子西請求。令尹子西沒有法子,只好答應他去打鄭國。剛要發兵的時候,晉國的趙鞅倒先打起鄭國來了。鄭國還像過去一樣,向楚國求救。令尹子西已經答應了白公勝去打鄭國,這時候怎麼能去救鄭國吶?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嗎?可是令尹子西就愛打自己的嘴,他帶着兵馬去救鄭國,還跟鄭國訂了盟約。這一來,簡直把白公勝氣死了。他大罵子西不講信義。他說:「既然答應我去打鄭國,不幫着我倒也罷了,怎麼反倒救了鄭國吶?」打這兒起,他就決心要殺子西。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黃池開會之後的第三年),白公勝打到吳國的邊界,打了一個勝仗,搶了不少盔甲、武器。他把這些東西拿到朝堂上報功。楚惠王坐着聽他報告。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在兩旁伺候着。楚惠王一眼瞧見堂下站着兩個武上,就問:「這兩個人是誰?」白公勝說:「是我手下的兩個將官,一個叫石乞,一個叫熊宜僚。這回打敗吳國,全是他們的功勞。」說着,他就叫他們上來,拜見君王。他們兩個人剛要上去,司馬子期馬上大聲說:「將官們只准在台底下磕頭,不准上來!」石乞、熊宜僚哪兒聽他這一套。全都帶着武器,大模大樣地上去了。司馬子期趕緊叫衛兵去攔,熊宜僚用手一推,把衛兵們推得東倒西歪。石乞一見熊宜僚動手,拉出劍來就砍令尹子西。熊宜僚回頭一把揪住了司馬子期。白公勝逮住了楚惠王。台底下站着的白公勝的士兵都擁上來了。一會兒工夫,朝堂變成了戰場。令尹子西給白公勝殺了,司馬子期和熊宜僚一塊兒全死了,嚇得楚惠王直打哆嗦。石乞把大伙兒殺得五零四散,就指着楚惠王對白公勝說:「把他殺了,您就即位吧。」白公勝沒有那份狠心,他說:「小孩子家有什麼罪過,把他廢了就完了。」石乞說:「小孩子本人不要緊,可是他活着,就有人死不了心。」白公勝終究沒聽石乞的話,只把楚惠王押起來,另外叫王子啟[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的哥哥]為國王。王子啟再三不答應,白公勝一生氣也把他殺了。他自己繼承了平王的系統當了楚王。沒想到那個小孩子惠王竟給人家偷出去了。據說有人把牆挖了個窟窿偷出去的,又有人說是從裡頭背出去的。不管是怎麼偷出去的,反正白公勝手下的人不是疏忽了,就是有人當了奸細。


大概過了一個月光景,葉公[葉she四聲]沈諸梁發兵來救楚惠王。這個沈諸梁是司馬沈尹戍、就是帶領着群眾打死費無極和鄢將師的那個將軍的兒子。當初楚昭王為了他們爺兒倆對國家有功勞,上回和吳王闔閭打仗的時候,沈尹戍死在戰場上,楚昭王就封沈諸梁為葉公。楚國的民眾對沈家一向是佩服的,尤其是對葉公,差不多沒有不尊敬他的。這回聽說葉公發兵來了,就有好些人跑到城外去迎接。他知道人心都歸向他,就挑起一面大旗子來。城裡一瞧見大旗子上有個「葉」字,知道葉公到了。大伙兒開了城門讓他的兵馬進來,跟着他去打白公勝。


打仗雖說要靠兵力,可是兵力也得有人擁護才有用。楚國人既然歸向葉公,白公勝的失敗就註定了。石乞打了敗仗,打算保護着白公勝逃到別國去。剛逃到半道上,葉公的兵馬眼瞧着就追上來了,逼得白公勝沒有主意,自殺了。石乞把他的屍首埋在一個挺秘密的地方。不大的工夫,葉公的兵馬到了,把石乞活活地逮住。葉公問他:「白公勝在哪兒?」石乞說:「自殺了!」又問:「屍首吶?」石乞說:「埋了,還問它幹什麼?」葉公說:「亂臣的屍首還得示眾,你怎麼能把它私自埋了吶?埋在哪兒?快說!」石乞裝作沒聽見。葉公氣急了,叫人預備了一口大鍋,燒開了一鍋水。又對石乞說:「你要是說了,我就饒你不死;再要不說,我可要煮你了!」石乞寧死不屈,立刻脫了衣裳,說:「事情辦成了,我就是個功臣;失敗了,我只有一死。這是頂簡單的道理!要我說出白公的屍首,叫你們隨便去污辱,哼!別妄想了。我石乞可不是那種人!」說着,他跳到大鍋里,當時就煮爛了。葉公嘆息了半天,終究找不着白公勝的屍首。


葉公回到新郢,恢復了楚惠王的王位,自己告老,回到葉城去了。楚惠王請子西的兒子子寧為令尹,子期的兒子子寬為司馬,整頓朝政,發憤圖強,從此楚國轉危為安,接連着兼併了陳國(公元前447年)、蔡國(公元前447年)、杞國(公元前445年)、莒國(公元前431年)。這一來,楚國又強大起來。


當楚惠王發憤圖強的時候,他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匠人,他是魯國人,叫公輸般,就是後世土木工人奉為祖師的魯班爺[班,是名,也寫做「般」,字公輸,所以叫公輸般]。公輸般做了楚國的大夫,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叫雲梯。從前楚莊王派公子側攻打宋國的時候,造了幾座跟城牆一般高的兵車叫「樓車」。公輸般造的梯子比樓車還高,看起來簡直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雲梯」。公輸般一面趕緊製造雲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這種新的攻城的雲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些擔心,宋國人認為大禍臨頭,更加害怕,有的還真大哭起來。


公輸般的雲梯,還有撞車、飛石、連珠箭等新的武器嚇壞了某些人,可是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反抗,其中反抗最厲害的是那位主張互相親愛、反對侵略戰爭的大師墨子。墨子名翟[di二聲],也是魯國人[也有人說是宋國人]。他也像孔子那樣收了不少弟子,可是他的弟子跟孔子的弟子大不相同。因為墨子自己是農民出身,他反對不勞而食,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儒家所提倡的禮樂(歌舞),反對三年之喪的「久喪」和厚葬,主張勞動,提倡節約,他所收的弟子大多都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學者。墨子和他所創導的墨家代表當時「庶民」的利益。所謂庶民就是真正從事生產的廣大的勞動群眾。墨家反對那種封建領主爭城奪地而使老百姓掉在水裡火里的封建混戰,他們要求挨餓的要有飯吃,受凍的要有衣穿,勞累的要有休息的權利。墨子的理論在廣大的農民中起了很大的影響。


這會兒墨子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撞車等去侵略宋國,就派了三百個弟子幫助宋國人守城,自己急急地跑到楚國去,腳底起了泡,他撕了衣裳裹着腳再走,十天十夜,到了新郢。他勸公輸般不要去打宋國。公輸般自己以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楚王也以為這次非把宋國攻下來不可。墨子就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繫着的皮帶,在地下圍着當做城牆,再拿了幾塊小木板當做對付攻城的機械。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抵抗;公輸般改換一種攻城的工具,墨子就改換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一個用火箭;一個用撞車,一個用滾木檑石;一個挖地道,一個用煙熏。公輸般一連用了九種攻城的方法,墨子就用了九種守城的辦法把他打回去。公輸般的九種方法使完了,墨子還有好幾種守城的高招沒使出來。末了,公輸般說:「我還有辦法打勝你,我可不讓你知道。」墨子說:「我還有辦法抵制你,我也不讓你知道。」兩個人就這麼結束了爭論。


楚王偷偷地問墨子:「他說他有辦法打勝你,他可不說;你說你有辦法抵制他,可是你也不說。你們耍的到底是什麼花招?」墨子老實告訴他,說:「公輸子的意思我知道。他啊,他想殺我。他以為殺了我,他就能夠攻破宋國了。他錯了。就算殺了我,他也不能成功。我已經派了我的弟子禽滑厘他們三百多個人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能用我的辦法和機械對付楚國人。你們侵略別人是占不到便宜的。我很誠懇地告訴您:楚國地方五千里,地大物博,你們只要好好地干,就可以大量地增加生產。宋國地方五百里,土壤並不肥沃,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扔了自己華貴的車馬去偷別人家的破車吶?為什麼扔了自己繡花的綢緞長袍去偷別人家的一件破短褂?」楚王紅着臉,點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去進攻宋國了。」


評:說起來楚國宗室於太子建及白公勝這一支是有所虧欠的,所以白公勝在自己的意願得不到重視的時候搞政變是可以理解的。從最後的結果來看,葉公的歸向無疑是決定性的,當他決定恢復楚惠王的王位而發兵時,白公勝的失敗就已註定了。前面提到太史公評價他說「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指出他稱王是不智之舉,而實際上這只是他失敗的因素之一。總的來說,白公勝在那種情況下並沒有擔任楚國執政乃至楚王的條件,所以他失敗了,很可惜。必須說明的是,以上只是我們馬後炮式的分析,實際在當時所謂實力、所謂資歷、所謂人心所向這些因素是很難把握的,白公勝的起事本就是一場豪賭,最後輸的傾家蕩產或是贏得盆滿缽滿都不稀奇。


石乞有勇有謀還忠心耿耿,不能不說他是一個一等的人才。「事情辦成了,我就是個功臣;失敗了,我只有一死。這是頂簡單的道理!」這確實一語道出事情的本質。這種事情上失敗的人才就不被人們看重了,因為他只有死路一條,而死掉的人就沒有再展示自己的機會了,會很快被其他人忘掉。所謂的成王敗寇就是這個道理了。


備註:


《東周列國故事》是200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在淮,以時間為軸縱向編寫,故事獨立成篇,分別講述不同的人物事件,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鮮活,用畫龍點睛的插圖讓歷史人物變得觸手可及。將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的歷史概貌清晰地展現在您眼前。

參考資料 

  1. 攻城和守城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