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風依舊柳千條(柏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風依舊柳千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春風依舊柳千條》中國當代作家柏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風依舊柳千條

四月中旬吧,由於我正在搜集關於黃土高原和一些河流的資料,乘車前去董志原以及涇河流域進行考察,汽車行進在滿目翠綠的黃土高原的溝壑里曲曲折折的公路上,只顧看着車窗外的那燦爛的油菜花和偶爾跳進眼帘的盛開的潔白的杜梨花,未曾注意手機在震響,直到回過神來的時候,才知道有個未接電話——這是劉正軍先生的呼叫。急忙發他短信,說明情況後,他迅速回復,說是沒有急事。

經過數天的跋涉和四處尋找資料,終於回到家裡,又一直在整理和埋頭趕稿件,忘記了和他聯繫。直到前幾天,在電話里說,他有一部散文集出版了,放在原來單位的傳達室,要我得時間去取。這是值得祝賀的好事情!今天,才讀完了這部十幾萬字的散文集。

我和劉正軍先生原先住在一個大院裡,屬於同一個系統的人。不過,他是行政部門的領導,我只是下屬單位的普通的年輕教育教學研究人員,平時來往和接觸也不多。在我的印象里,劉正軍先生正派,工作認真,但是,似乎有點固執——也就是說,一旦認定的事情,他會堅持到底,不會輕易改變主意。

真正和劉正軍先生接觸,還是後來的事情了。人就是這樣,不接觸,就不會了解一個人,也不熟悉一個人。接觸了,才知道這個人的情操與做派。劉正軍先生,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愛好藝術,會樂器,在參加國家教育行政管理學院培訓期間,花費大價錢購買了一把上好的三弦,可見他對此道愛好之深。他痴迷於流行於關中地區的眉戶戲曲,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這部散文集《繁華退盡見鄉愁》就可足以證明。其人,最大的優點,是古道熱腸,樂於為人排憂解難,且很低調,不願意出風頭,扎紮實實做事情。劉正軍先生曾經熱情地幫過我,替我辦過一兩次在我看來幾乎辦不到的事情,這些,我都記掛在心裡,也很感謝他!

有一次,去地處渭北黃河岸邊的一個縣城,途中,天很熱,大家有點口渴,劉正軍先生揮手讓停車,冒着火辣辣的大太陽,穿過公路,到對面的葡萄園裡替大家買來珠圓玉潤水靈靈的葡萄,自己卻滿頭大汗,連衣衫也濕透了——這是件小事情。人生說起來很漫長,其實很短暫,能遇到的大事情不多,就是遇到了,親戚朋友們會出來幫助,度過難關。即就是少人幫助,自己也會慎重再慎重考慮,選擇一條比較穩妥的途徑,一般不會有大的失誤。而小事情呢,則不一樣,是即時行為,最能看出人的教養與胸襟。

這些年,偶爾在一些地方報刊上,能讀到劉正軍先生的寫得有情趣有意思的文章,覺得這人真是秀外慧中,特別是關於故鄉的文章,感情充沛,一路搖曳。我國有句老話,「葉落歸根」——年輕時,追求遠方的詩意與渴望建立功業,而中年以後,豪情頓落,足踏在故鄉的土地上才覺得安寧。然而,事情似乎是這樣,當你遠距離回望故鄉的時候,湧現在心頭的,儘是滿滿的情意,往日的不快與傷痛,也變得如霧裡的花,影影綽綽地掉一地斑駁的影子,頓時美好起來。這就是人與故鄉永遠的情感根系。這根系,連着血脈,連着一生一世不能忘卻的情懷。

劉正軍先生的故鄉,地處渭河岸邊,出渭南城市東行,人煙稠密的地方便是居處。儘管這樣,故鄉仍然是他靈魂的安適之處。說到「鄉愁」,這是我國最深厚最持久不衰的情感。現在,我國進入新的工業化時代,傳統的鄉村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深處,也許,正因為這個嚴酷的境況,特別是從鄉村里走出來的文化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不絕如縷割捨不掉的深情,於是,鄉村成為現代人心靈深處的「夢魘」——劉正軍先生依然是這樣,他對他的生身之地故鄉,有着這般的「夢魘」之情,所以,他企圖在自己的筆下,恢復過去鄉村的景致和生活場景,藉以表達出這萬斛情深,於是形之於筆下,寫出這些「鄉愁」的美文——我曾經和他去過他的生身之地,且不說這個村落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就說目前,也是十分美麗在所在,這幾年,改變古老的耕作傳統,大力發展果木業生產,是處種植桃樹,一到春季,桃花盛開,一片緋紅,簡直美麗極了,猶如千萬朵紅霞鋪天蓋地而來……

這部散文集,還收錄他不少抒寫自己家庭篇什,有寫小孫女的,有些外孫的,還有寫家庭其他摯愛的人,寫的很動情,很細膩,也很樸實。散文,最起碼的藝術要求就是真實,注重生活細節和表現出作者的情感,劉正軍先生做到這些,而且,文筆非常漂亮,敘述得當。凡是在生活里真實上演的故事,都是符合生活的發展邏輯的,只要認真描述出來,自然不缺乏感動人的藝術力量——這就是藝術的基本要求。劉正軍先生關於記敘親人的散文作品,達到了這一藝術要求,所以,讓人讀後,有不少的感觸。我國傳統文化,說穿了就是家國為核心而演發出來的文化,表現在精神方面,就是家國情懷。對親人的至情至愛,這是傳統的倫理道德的根本體現。劉正軍先生緊緊地抓住這點入筆,通過自己繪聲繪色的描寫,引人入勝又感到非常親切,具有很好的閱讀價值。

前邊說到,劉正軍先生痴迷流傳於關中地區的眉戶戲曲,還真是這樣。在他的散文集中,還收錄了發表在幾家報刊上關於眉戶戲曲來源的考證文章,有根有據,很見考證的功力,而且,他還下氣力找到不少的歷史文獻和圖像資料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這些都不容易。沒有對眉戶戲曲的痴迷,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專研的精神動力,有了這股精神動力才會力圖正本清源,論述眉戶的真正起源。我也非常喜歡聽眉戶,前幾年陝西電視台舉辦秦晉眉戶大賽,只要有時間,就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陶醉其中。眉戶較之秦腔來說,抒情味濃厚,非常優美動聽——但是,很遺憾,截止目前,我還沒有聽見過劉正軍先生演奏過眉戶曲調,也沒有聽過他的眉戶演,想必是悅耳動聽餘音繞樑吧……

昨天,我給劉正軍先生電話,簡約的談了談對他這部散文集的初步感受,結尾,說,我很想寫幾句話。寫什麼呢?孟子云「知人論世」——所以,先從與劉正軍先生的交誼開始,再寫到這部散文集,也算是依照「古規」吧。看看窗外的綠地里,一樹樹的木槿開花了,《禮記》里說,「夏至到,木槿榮」,時節的律令真是不馬虎。劉正軍先生在《自序》里說,「步入老年之後,人就容易倒嚼歲月」——「倒嚼」,這詞兒用的巧妙,用得好,是啊,當暮色來臨,庭院豆棚瓜架下,石桌上,一壺老茶,遙遙看着白雲間的細月,一地花影,回憶往事,留一部書給這個世界,也就是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你,八指頭陀有詩云「三千年後我重來」,又雲「春風依舊柳千條」,還有何求呢?[1]

作者簡介

柏峰,陝西蒲城人。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