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薛壽魚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與薛壽魚書

作品名稱:與薛壽魚書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袁枚

與薛壽魚書,是清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袁枚所作的一篇文章。

作者介紹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1]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2]

袁枚是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正文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孫必欲推而納之於必朽之處,此吾所為悁悁而悲也。夫所謂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後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醫,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後可以不朽,則宇宙間安得有此紛紛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醫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祿。仆方思輯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來墓誌無一字及醫,反托於與陳文恭公講學云云。嗚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傳矣,朽矣!

夫學在躬行,不在講也。聖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人其民,使無天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素位而行,學孰大於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則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則甚陋。今執逮之人而問之曰:「一瓢先生非名醫乎?」雖子之仇,無異詞也。又問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學乎?」雖子之戚,有異詞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傳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傳先人,得毋以「藝成而下」之說為斤斤乎?不知藝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藝非道?貌襲之,道藝兩失。醫之為藝,尤非易言,神農始之,黃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領之,其道通於神聖。今天下醫絕矣,惟講學一流轉未絕者,何也?醫之效立見,故名醫百無一人;學之講無稽。故村儒舉目皆是,子不尊先人於百無一人之上,而反賤之於舉目皆是之中,過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篤,爾時雖十周、程、張。朱何益?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為不朽之人也。慮此外必有異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壽世者,輯而傳焉,當高出語錄陳言萬萬。而乃諱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學中未必增一偽席,而方伎中轉失一真人矣。豈不悖哉![3]

作者生平

袁枚幼年家貧,仰賴母親針線女紅持家,發憤苦讀,十二歲(1728年)中秀才乾隆元年(1736年)受廣西巡撫金鉷推薦應博學鴻儒科考試,年僅二十歲,是當時年紀最小的,故未錄取。三年(1738年)舉人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