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與天地同節(李佩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与天地同节 李佩红)
前往: 導覽搜尋
與天地同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與天地同節中國當代作家李佩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與天地同節

山是天山,水是博斯騰湖。博湖縣有山有水,山水相連,草木相依,是一個清淨美麗的地方。這在片清美之地,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土爾扈特蒙古人。

在蒙古人眼中,山是父親,高大挺拔,波瀾壯闊,垂範千古;水是母親,靈秀嫵媚,粲然四季,瑰麗神奇。山決定了水的走向,水改變了山的模樣。山水相依,護佑着草原的水草豐美、牛羊興旺;護佑子民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在蒙古人的心裡,山是神,水亦是神,他們上山祭敖包,下水祭湖神,延續着先民尊崇自然、感恩自然的表達方式。

山川的集會發生在季節變化的交點。農曆4月25日,相傳是水神龍王下凡的日子。這一天土爾扈特蒙古人要舉行祭湖儀式,儀式過後,牧民們便開始收起蒙古包,趕着牛羊、舉家轉入天山深處的夏季牧場,入冬,再遷回平坦的博斯騰湖岸邊。遼闊的草原,曠古的寂寞,占據每個黑夜,再見面要長途跋涉、翻山越嶺。這是祭祀,也是告別,當然要格外隆重。

一條土路直通湖岸,兩座蒙古包一左一右似兩朵盛開的雪蓮花,被濃密的蒹葭環繞着。那音托勒蓋村的蒙古人扶老攜幼,帶上自製的酥油燈、五穀做的點心和許願用的香料逶迤而來。小轎車停在臨時推出的平地上,車輪用力一壓,地面上下晃動,地下水不甘寂寞地冒出地面;摩托車橫七豎八地靠在鐵欄杆上。鐵欄杆圍起不大的院落,除淨草木的土地像癲痢頭上的瘡疤那樣醒目。院裡幾台藍色抽油機猶如暮年老人,費力地一下一下點着頭。此刻,在這個叫落霞灣的地方,工業時代和草原文明相會了,一個沉重而寂寥,一個熱鬧而溫暖。兩匹沒有卸鞍的棗紅馬在蘆葦灘找食鮮草,它抬起頭,明亮而清澈的眼斜睃一下,繼續低頭啃草。馬超然物外,不關心人世的喧鬧。

祭祀儀式即將開始,身着袈裟的喇嘛們端坐在蒙古包里,一刻不停地誦頌祭祀湖神的經文。臨時支起四口大鐵鍋,鍋里燉着現宰的肥羊,羊肉、胡蘿蔔和米飯的香味在蘆葦的葉間繚繞、瀰漫。男女老幼換上多姿多彩的盛裝,婦女們頭飾兩側垂着穿有瑪瑙、翡翠等寶石的大發棒,爭奇鬥豔,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此刻,盛裝不再是美麗姿容本身,更多地賦予端嚴的態度,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秩序。

男人們奮力地翹着腳,把哈達和經幡獻掛到敖包的最高處。哈達和經幡在風中呼呼作響,似無數靈魂與天地和樂。蒙古人從海拔三千六百米的天山之上採集一種松樹葉。具說這種松樹葉可以辟邪驅魔。松樹葉磨成綠色粉末,撒在圍繞敖包四周一個個小火坑裡,香氣氤氳,男女老少圍着敖包轉三圈,祈福納祥。一位蒙古大漢托起小男孩,小男孩胖乎乎的小手攥着松粉,一點一點撒入煙火之中,小臉像湖面之上的天空,純靜而明亮。

德高望眾的長者與幾位身強力壯的小伙兒,從湖裡割來干蘆葦,紮成葦把,綁在四根木柱上,中間鋪上葦條,再用湖泥密封成筏,在筏上鋪八尺整張白紙,紙的四周畫着八條相互纏繞的蛇、中間繪着蓮花。之後,在蓮花台擺放五穀雜糧面製作的牛羊,放置五穀雜糧面製作的寶塔、樹木,再放上五碗白羊奶、一盞酥油燈和白糖蜂蜜。祭品擺放齊備,在葦把周圍插上新鮮柳樹枝,樹枝頂端相合,圍攏成船。此時,鼓樂齊鳴,各家各戶的男人或女人手拿象徵天空、祥雲、火焰、草木和大地的藍、白、紅、綠、黃五色彩繩、彩條和經幡,順時針繞船纏繞,沒有人爭先恐後,也沒有人高聲喧譁,隊伍平和有序、穩步向前,一圈一圈一層一層,把小船攏得密密匝匝,色彩絢爛。

前面是什麼,我問迎面走來的蒙古婦女。

海,大海。

在蒙古人心中,博斯騰湖遼闊深厚的水域就是大海

1771年,不堪忍受沙俄壓迫的土爾扈特蒙古人,誓言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回到我們的故鄉去。在部族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十七萬土爾扈特蒙古人從伏爾加河出發,踏上重返家園的征程。一路上冷霜殘月,兵戈鐵馬,與追兵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殊死爭戰。從冬走到春、從春走到夏,暴風雪、疾病、沼澤、沙漠,十萬人的生命和無數牛羊的屍骨棄於途中。回到故鄉的土爾扈特蒙古人,拍打掉滿身的塵土、洗去衣服上的血跡,在天山南麓、博斯騰湖的周邊重新燃起薪火。245年過去了,世世得到這片山水呵護的蒙古人,對這片土地的依戀和情感難以言說。蒙古人熟悉和愛戀博斯騰湖如兒子對母親的深情。過去的上百年,海一樣寬闊湖水如母親飽滿的乳房,乳汁豐盈,他們從不擔心也沒有考慮過,母親在他們眼中,永遠那麼年輕豐饒,祭湖是兒子向度過嚴冬的母親問一聲春安。可是,博斯騰湖近十多年來,水域以每年十幾萬立方米的速度銳縮,像少了雌激素滋養的絕經期女人。他們中有的人知道在離他們並不遙遠的地方,躺着另一位母親的木乃伊——羅布泊。眼見不堪重負的母親身體日漸瘦削,憔悴,蒙古人心裡隱隱不安。惟有更加虔誠地祈禱。

2016年的祭湖儀式改在5月15日周日,是為了讓更多在外工作的兒女和上學的孩子都能回來參加。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時實跟蹤拍攝,有人在網上炒作,說博斯騰湖發現神秘祭湖活動。蒙古人不高興,他們認為這是有意而為的商業炒作,祭湖儀式絕非神秘,他們目的很單純,因為蒙古人相信天地間自然之氣長存,相信人的信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越多的人為母親奉獻敬善之心,博斯騰湖就會浩蕩不息,永葆青春。

綠色的葭葦揉進天邊的雲彩里,低沉的法螺伴着悠揚的蒙古長調在葭葦叢中迴蕩。十幾名赤膊壯漢扛起小船緩緩走向湖邊,男女老幼跟隨在小船後面來到湖邊。德高望重的長者們唱着祝讚詞,人們將活魚放歸大湖,向湖水拋灑紅茶鮮奶和美酒,祈求四方生靈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牛羊肥壯、百姓生活吉祥安康。

「天有萬眼,真偽善惡天知道」《儀禮·覲禮》說:「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將祭品沉入水中,被水神接受,將達成所願。承載着無數心愿的船放入水中,由蒙古男子護佑着向着太陽升起的地方漂去。

碧水藍天、波光漣漪,百鳥雲集,小船漸漸遠了。

全村人回到岸上,掌勺的大廚掀開鍋蓋,立即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男女老幼拿着各自的碗筷,分食一個鍋里燉熟的肉和一個鍋里煮熟的抓飯。他們不爭不搶,依次排隊,無論碗裡的飯多或少都欣然受之。全村人圍坐在一起吃飯、喝酒、聊着世俗的日子。祭祀活動每年由村民選出村里德高望眾者出錢組織,已延續了二百多年。那音托勒蓋村村民以承辦祭祀而深感自豪和顯榮。今年的祭祀是由村里三家人共同組織,他們貢獻出八隻羊,買來十多袋大米和清油,全村人辛苦半月才有了這次圓滿的祭祀活動。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則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牧人秉承、牢記先祖的訓導,大張旗鼓舉行的這場春天的祭祀,把他們對自然的珍愛和敬畏傳遞給子孫後代,也傳遞着血脈相連、生命相依的親情。山水土地安妥生命,親情溫暖人心。

極目遠眺,彎曲的湖水與藍天相連,風為天空的雲敬獻條條潔白的哈達,波浪拍打着湖邊,把悠揚的蒙古長調送出很遠很遠。[1]

作者簡介

李佩紅 女,漢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作家協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