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不居集》,副標題:100種珍本古醫籍校注集成,[清] 吳澄 著,劉從明,朱定華,魏民,杜曉明 注,出版社: 中醫古籍出版社。
世界在進步,新的電子媒介[1]形式的出現,讓讀書這件事變得更加容易。而在歷史上,書籍形制的進化其實是十分艱難的,可以說,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步而行[2]。
內容簡介
《不居集(套裝上下集)/100種珍本古醫籍校注集成》共50卷。清·吳澄(鑒泉、師朗)著,成書於乾隆四年(1739)。吳氏精通《周易》,又以《易》通醫,認為天地化生萬物,總不外河絡、八卦,醫之理即《易》之理也,故尊《周易》「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理,把《不居集(套裝上下集)/100種珍本古醫籍校注集成》命名為《不居集》。
《不居集(套裝上下集)/100種珍本古醫籍校注集成》上集內損,30卷,主要介紹內虛內損,以真陰真陽,五臟內虧立論,闡述血症、熱症、咳嗽、痰症、泄瀉、怔忡、驚悸等40餘種病症的理法方藥,其中尤以嗽、熱、痰、血四症論之甚詳,因虛損之人未有不兼此數症者,而四症之中又以血症論述*詳。
下集外損,20卷,可謂作者臨床證治創新見解,他將六淫外感由淺入深,並所導致人體虛損的諸病症,分為風勞、風寒、風熱、暑症、濕勞等20種,認為外損之症惟風勞*多。
《不居集(套裝上下集)/100種珍本古醫籍校注集成》中每於論述病症,首列經旨,次脈法、次病機、次治法、次方藥、次治案。並採擷《內經》《難經》相關論述及張仲景、葛真人、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醫家治虛損之法,選集前賢方劑800餘首,並在治案中進一步闡明該病症的症因脈治。全書廣徵博引,內容豐富,可謂集虛損證治之大成,是從事臨床中醫內科醫師的重要參考書。
參考文獻
- ↑ 沉浸媒介: 重新定義媒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搜狐,2017-11-07
- ↑ 書籍裝幀設計的分類及藝術表現形式,豆丁網,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