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競爭市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不完全競爭市場是一個特定的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不完全競爭市場,指這樣一些市場:完全競爭不能保持,因為至少有一個大到足以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並因此面對向下傾斜的需求(或供給)曲線。包括各種不完全因素,諸如完全壟斷、寡頭壟斷或壟斷競爭等。
概述
不完全競爭市場是由美國經濟學家J·M·克拉克針對完全競爭概念的非現實性而提出來的。克拉克認為,雖然完全競爭被經濟學家進行了準確的定義和精心闡述,但它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且從來沒有存在過,其應用的最大意義在於可以作為人們分析問題的出發點或判別是非的行為標準。在克拉克看來,只要完全競爭的一個條件不具備,則合乎情理地會出現另外的條件也不具備的情形(喬治·施蒂格勒曾針對這個論點舉例,假定某個行業的人員具有快速流動性,但對周圍的情況一無所知,他們便會往返在兩個城市之間尋找工作,這就使工資水平均等的人員流動量始終處於飽和狀態。但如果勞動力的流動性小一些,這個超越均衡的傾向就會得到糾正。)這個問題後來形成為次優理論。
由於現實環境的複雜性,決定了競爭的多樣性。例如各個產業之間以及同一產業在不同階段的競爭特性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克拉克認為,競爭的多樣性來自於產品的同質性或非同質性、生產者的數量及其規模結構、價格制定的方式、交易的方式、市場信息傳遞的特徵和手段、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地理分布、產出控制的時間特徵、工廠或企業規模的差異導致的成本變動、短期產出波動引起的成本變動、生產能力的可伸縮性等十個方面因素。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