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爭而善勝(趙思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不爭而善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不爭而善勝中國當代作家趙思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不爭而善勝

怎樣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呢?怎樣在競爭中學會智慧?怎樣在競爭中不爭?

先來看看老子的爭與不爭,這裡的「爭」就是爭辯、征戰、爭鬥的意思。天道有利於萬物而不害萬物,人道就應該學天道,就是不要去爭。人要效法天道,順應環境,不去爭。

沈從文出生於湘西,那個地方靠近貴州。他15歲去當兵,20歲來北京,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這20年他的創作很輝煌,可是當時文壇競爭激烈,他從不介入,總是超然物外。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後來他竟然退出了文學創作的隊伍和園地。解放後50年代初,他到革命大學學習,參加土改,60年代到博物館研究所工作,在那兒他抄抄目錄,給文物貼貼標籤。他不爭不是消極的退讓,他有他的智慧,離開爭的地方,轉移注意力,健康地選擇重新發展的道路。他認為有機會接觸六千年的古代文物,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一扇門關了,另一扇門為你打開」。我不爭當中,也成就了自己,這就叫健康的選擇。文革時期,爭鬥會讓人失去理智,導致有些人心理、人格都不健康。可沈從文在這段時期出了一批成果,結結實實。沈老活了80多歲,他脫離了爭鬥的圈子,他不爭了,人也灑脫了,心理也健康了。這就是沈從文的智慧,而這個智慧暗合了老子的理念。

老子「不爭」遵循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正是水往低處流,總是停留在人們討厭的低洼地方。而正是保留不爭的心態,才不會招惹禍患。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清代有一個人叫錢泳,他的著作《履園叢話》中記錄了一個有意思的人物,這個人物是個成衣匠,他很會量體裁衣。他給人量衣時還要問問人家的年齡、脾氣、性格,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他還要問問顧客什麼年齡考取舉人,裁縫說這些對他做衣服很有用。如果顧客是年輕人,那麼他就好動,長袍要做短一些,這樣方便行動;如年齡大,動作就慢些,衣服就做長一些。年輕時就考中舉人,走路會昂首挺胸,肚子就會凸起來,長袍要做得前長後短;年紀大些考中舉人,威風不起來 ,長袍要後長前短。這個裁縫就是這樣從不和別人爭,但他和自己爭,靠自己的手藝、質量競爭,所以他的生意就非常紅火。「詩無達詁」,各人有各人的解釋,如和生活貫通起來,就會豁然開朗。

朱熹曾批評過老子,說他代表小農階層。可是很多成功人士仍然對老子的哲學頂禮膜拜。

我們再來看看現代市場競爭的理念:

優者生存,劣者淘汰,

收益的最大最小原則,

公平合法原則,

時效性原則,

信息性原則。

美國有一個農場主,他種的農作物比周邊的都要好,他們那兒有個農業會,每年評比,他年年拿第一。可是豐收時,他將自己當年最好的種子送給鄰居,讓鄰居都種上。他說我的農作物都是從鄰居家的花粉傳過來,鄰居家的種子好了,飄過來的花粉不也是很好的嗎。鄰居家的農作物種好了,鞭策督促我去繼續實驗研究,這樣我就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

這個農場主處在激烈的競爭中,他將職業審美化、藝術化,也就是將職業與審美、藝術融合一起,農場主的競爭是審美的競爭,是藝術的競爭,這就恰好暗合了老子「不爭」的理念。

老子不爭的理念不是裝腔作勢、自視清高的不爭,區區5000字,幾乎字字都在為禍福利害打算盤。大家認為不利的,他偏偏認為有利;大家看做幸福的,他卻從那裡看出禍患來。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農場主從不擠壓別人,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他就是優者,就是勝者。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爭」之德,這就是所謂的「雙贏」。同行未必是冤家,同行可以互補。我給人家一點種子,這是「最小」,你最好的花粉傳到我這兒來,這不就是「最大」的利益嗎?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公平合法的原則,無為無不為。

這個農場主,將種子分給鄰居,大家都來實驗研究,不就縮短研究時間,這不就是時效性原則,「無執故無失」。

信息就是資源,相同的種子種在不同的地方,大家反饋給我的信息更多,這不就是競爭的和諧嗎?[1]

作者簡介

趙思芳,女,河南省信陽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