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賓朗部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下賓朗部落(卑南語:Pinaski)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賓朗村,又稱為檳榔樹格部落,屬於臺灣原住民卑南族傳統部落之一,也是卑南族八社十部落之中,規模較小的部落。
緣由
下賓朗部落位於臺東縣著名的綠色隧道北口右方,最初部落的根據地位於現址北方約兩公里,海拔標高約200公尺的臺地上,因此下賓朗部落的原名稱為「Pinaski」,有「上坡」之意。下賓朗部落初創時,人口的組成主要是從鄰近的南王部落以及部分來自其他卑南族部落的族人建立起來。
下賓朗舊社的地理位置上,雖位處高地有易守難攻之優勢,卻也因為地勢較高的關係,環境較為乾燥,容易滋生白蟻,部落裡的木造建築容易因白蟻蛀蝕而毀壞,最終卑南族人不堪其擾的狀況下,下賓朗部落遷址到臺地下方的山谷中。不過因為山谷腹地有限,沒多久,再度遷址到現今賓朗國小一旁,太平溪的溪畔地。
1931年,臺灣日治時期,下賓朗部落被日本人稱為「檳榔樹格」。之後在臺灣總督府的規劃下,下賓朗部落第三度遷址,來到今日臺九線綠色隧道北口右側,並由日本人設計規畫社區的布置,讓下賓朗部落呈現棋盤式的布局,爾後下賓朗部落從此定居至今。
1971年,由於下賓朗部落直到戰後仍保持日治時期的棋盤式規劃,受到當時臺灣省政府頒發全省社區競賽冠軍。
概況
下賓朗部落內的布局上自日治時期便已保持至今,村裡主要由兩條道路平行貫穿部落,橫向有九條平行巷弄穿插。部落內目前約有120多戶居住,其中卑南族佔有約70戶,總人口約400多人。在部落外圍,有許多漢人移居於此。 下賓朗部落是所有卑南族部落之中,外人移住比例最低者,因此相較於其他部落民風較為純樸且保守。
巴拉冠
「巴拉冠」在卑南族傳統社會中是傳承部落教育及文化祭儀的中心,對於卑南族人而言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性,是各卑南族部落傳統核心精神價值之所在。它的用途與其意,類似於現在的「青年會所」,主要是過去卑南部落青年知識啟蒙、技藝學習、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場域,也是培養部落倫理及規範最重要的地方。
部落之石
位在巴拉冠旁邊,這石頭,象徵著部落,也是進行祭祀的場所。卑南族相較於其他部落,巫的文化並不顯著,孫大哥說,卑南族的巫,有很多位,而且各司其職,他們通常都私下進行儀式,不會刻意去召集族人共同參與,而族人也不會主動詢問或了解巫的行為和文化,至於這群巫,個別負責什麼樣的事務和責任,族人們並不清楚,而且卑南族不興巫的信仰和崇拜,巫術對卑南族人而言,只是一種認識生命、認識世界、探討生活文化的方法。
手編花環
卑南族的花環文化,令他們有花環族群的美稱。對他們來說,花環就是人倫關係的媒介,一旦遇上活動,母親要編織花環給孩子配戴,姊妹編給兄弟,妻子編給老公,一種情感的聯繫,也是文化的延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