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比喻別人考中進士並表達羨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借皇家權貴雨露之恩者的不滿;後兩句比喻詩人的自信和進取態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賞識的意思。全詩運用比體,寄興深微,耐人尋味。

目錄

原文

高蟾〔唐代〕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未開。

譯文

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種植,日邊的紅杏倚着彩雲栽培。

木芙蓉生長在這秋天的江畔,從不抱怨東風不讓她及時開放。

賞析

  此詩前兩句比喻別人考中進士並表達羨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借皇家權貴雨露之恩者的不滿;後兩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進取態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賞識的意思。全詩運用比體,寄興深微。

  此詩一開始就用「天上碧桃」、「日邊紅杏」來作比擬。「天上」、「日邊」,象徵着得第者「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地位不尋常:「和露種」、「倚雲栽」比喻他們有所憑恃,特承恩寵:「碧桃」、「紅杏」,鮮花盛開,意味着他們春風得意、前程似錦。這兩句不但用詞富麗堂皇,而且對仗整飭精工,正與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雲的非凡氣象悉稱。

  《鏡花緣》第八十回寫打燈謎,有一條花名謎的謎面就借用了這一聯現成詩句。謎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貼。「天上碧桃」、「日邊紅杏」所以非凡,不就在於其所處地勢「凌霄」嗎?這裡可以體會到詩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舉慣例,舉子考試之前,先得自投門路,向達官貴人「投卷」(呈獻詩文)以求薦舉,否則沒有被錄取的希望。這種所謂推薦、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後來弊端大啟,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陽春發處無根蒂」,可見當時靠人事「關係」成名者大有人在。這正是「碧桃」在天,「紅杏」近日,方得「和露」「倚雲」之勢,不是僻居於秋江之上無依無靠的「芙蓉」所能比擬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顯然是作者自比。作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連類生髮出來的。雖然彼此同屬名花,但「天上」、「日邊」與「秋江」之上,所處地位極為懸殊。這種對照,與左思《詠史八首》名句「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類似,寄託貴賤之不同乃是「地勢使之然」。這裡還有一層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風神標格,與春風桃杏美在顏色妖艷不同。《唐才子傳》稱「蟾本寒士,……性倜儻離群,稍尚氣節。人與千金無故,即身死不受」,又說「其胸次磊塊」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調與作者的人品是統一的。

  末句「不向東風怨未開」,話裡帶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時候(正值東風),卻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與「陽春發處無根蒂,憑仗東風次第吹」同樣「怨而切」,只不過此詩全用比體,寄興深微。

  詩人向「大人物」上書,不卑不亢,毫無脅肩諂笑的媚態,這在封建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說「未開」而非「不開」,這是因為芙蓉開花要等到秋高氣爽的時候。這裡似乎表現出作者對自己才具的自信。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一首晉謁之作。高侍郎當指禮部侍郎高湜。咸通十二年(871年),高湜以中書舍人權知貢舉,旋拜禮部侍郎。此詩當作於是時。

簡析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比喻別人考中進士並表達羨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借皇家權貴雨露之恩者的不滿;後兩句比喻詩人的自信和進取態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賞識的意思。全詩運用比體,寄興深微,耐人尋味。

高蟾

(約公元八八一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河朔間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後在世。家貧,工詩,氣勢雄偉。性倜儻,然尚氣節,雖人與千金,非義勿取。十年場屋,未得一第,自傷運蹇,有「顏色如花命如葉」句。與郎中鄭谷為友,酬贈稱高先輩。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薦,始登進士。乾寧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