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里古鎮(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里古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上里古鎮》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上里古鎮

川藏茶馬古道以雅州為起點,馬幫行程由此開始計里算時,形成上里、中里、下里三大古驛體系,尤以上里位列四川歷史文化名鎮,被命名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我們驅車穿越碧峰峽,在豁然開朗處,便看見這個世外桃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清澈小河,翠柳掩映,流水潺潺,一邊是田園小丘,盛開着油菜花,一邊是石街木屋,散發着煙火氣。一座平橋橫跨兩岸,橋頭豎立「水墨上里」碑,河岸停泊一艘烏篷船,頗具江南水鄉的韻味。

小街鋪滿青石板,踩磨得幽幽光滑,拐子窩歷歷在目。我仿佛聽聞茶馬古驛上的背夫,在向世人訴說長途跋涉的辛酸。吊腳樓鱗次櫛比,屬明清建築風格,有古戲台群玉樓,禹王鼎、戰洪州、武家坡等石雕木刻比比皆是,大紅燈籠高高掛,把一家一戶古色古香的板壁房襯托得喜氣洋洋。

場鎮內原有五大家族居住,民間公認「韓家的銀子(經商錢多)、楊家的頂子(官宦世家)、陳家的穀子(屯糧大戶)、許家的女子(漂亮勤勞)、張家的錠子(習武賣藥)」,俗稱「五家口」,即「五子登科」。不同的家道經營,使這些富商大賈成為人們競相攀比的對象,集聚了商業氣息。

遍布街巷的還有濃郁的紅色記憶。1935年紅四方面軍總部曾駐紮這裡長達4個月,指揮過著名的百丈關戰役,打土豪、分田地,讓窮人翻身做主,贏得勞苦大眾的歡迎,留下了軍民魚水深情。現在,依稀可見紅軍在石牆、石橋、牌坊、崖石、房屋木柱書寫的70多條標語。

上里鎮依山傍水,地處羅繩山東面,初名「羅繩」,後易名取昔日古道驛站、關隘之意,是巴蜀通往外民族地區的關卡之一。如今還留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18座山丘和以二仙橋為代表的8座古石橋,故詩云「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這是生動形象的總體描繪。

古鎮街道主要呈「井」字形布局,且都不寬,兩旁是一應俱全的老式鋪面,延綿不絕,寓含「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以水制火孽,祈願小鎮平安。不過,仍難免發生多次火災,民國初年的一場大火最為慘烈,除靠山幾處大院外,其餘房屋門店焚燒殆盡,災後重建保存至今。

夕陽西下,我在荷塘月色、觀音溝、古磨房、二仙橋、留仙廊、楊家古墓、古道驛站、臨河茶莊、韓家大院、衛守府、雙節孝牌坊、文峰塔、水車、白馬泉等景點流連忘返。特別是沿河老水車、水磨、水碾,古樸原始,牢固壯觀,尚可使用,頓時勾起對農耕文明的無比懷念。

然而,商鋪林立,古董名器,手工藝品,山珍野味,特色小吃,琳琅滿目,亦有誘惑。大夥圍着鮮活雅魚、野生菌、松茸片、撻撻面、豆腐腦、豆豉、牛皮糖、紅燒大肉、糖醋裡脊、蒙頂山茶、氂牛角梳等指指點點,選購品嘗,我則對一把祖傳寶劍饒有興趣,可惜帶不走。

漫步古鎮老街,感受淳樸民風,我若小隱於野,充滿閒情逸緻。民族風情顯露,一次看完體現川西原生態的建築群,見證南來北往遊客摩肩擦背的景象,真是不虛此行。

據說,逢年過節更熱鬧,尤其是每年三月的年豬節,村民們殺年豬、唱大戲,還原茶馬互市的古裝風貌,那才獨具魅力呢。難怪拍攝過《聊齋志異》等影視劇。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