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群眾文化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市群眾文化學會是由全市群眾文化工作者和群眾文化相關單位自願組成的學術性的非贏利性社會團體。它承擔着在全市對群眾文化進行學術研究[1]、學術交流,決策諮詢、專業培訓、科學普及成果評獎及編輯出版群眾文化理論研究、信息交流的刊物、資料或有關書籍、專著等功能。
辦公室地址:古宜路125號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調研部。
相關資訊
小康社會需要先進文化
6月10日至11日,第四屆「都市風采」全國直轄市群眾文化理論研討會在徐匯區田林賓館召開。會議由上海市群眾文化學會、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和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主辦,徐匯區文化藝術中心、徐匯區社區文化創作研究中心承辦。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來自四個直轄市的60餘位群眾文化工作者、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向大會選送了45篇交流文章,對四個直轄市的都市群眾文化的發展在總結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2]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要更好地利用好各都市的歷史文化基礎,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和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目標,規劃都市文化,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未來,提升都市良好的人文發展環境。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圍繞着什麼是城市精神、如何通過群眾文化工作發揮自身的特色、進一步塑造城市精神、並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以及如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和服務手段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隨着社會進步,都市發展的主旨已不僅僅體現在GDP的增長和物質條件的豐富上,目前已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精神發展領域。與會者在討論中均特別注重都市發展的文化背景,着力探討都市現代化進程與歷史文化的相互融合,提出要追求都市群眾文化發展的個性化、多元化。特別是結合各自群眾文化的工作實際,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在進一步探索群眾文化在塑造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城市精神、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和服務手段等方面,進行了積極而富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探討。
有學者認為,小康社會的發展需要先進的文化、發達的經濟、開明的政治和昂揚的精神,文化、經濟和政治要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小康社會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事業,文化建設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城市精神塑造更是一項艱巨的事業。要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不斷地發展先進文化,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靈魂,它是生活在這個城市中公民精神的風貌、內在素質的整體體現。因此,城市精神不是外在於人的物質實體,而是從人的內在意識中提煉出來的精神的集合。在塑造新的城市精神中,群眾文化工作將承擔起不可或缺的重大責任,群眾文化工作應當通過提高群眾本身內在的素質來發展城市精神。
隨着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的硬件設施日新月異,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一個城市內在的生命力、活力則體現在其城市精神中,體現在公民的內在素質中。這可以說是群眾文化工作的認識前提與基礎。從群文工作的角度來看,塑造城市精神的關鍵就是,通過倡導健康、豐富、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意識和內在素質,這應該是群文工作的核心任務。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的蒯大申對上海城市文化未來幾年的發展做了全景式的勾勒,他認為:上海文化發展的核心價值,就是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文化的根本任務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導人們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義。促進人的現代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徐匯區副區長周秀芬等對如何建設與現代化一流中心城區相匹配的社會文化作了如下的設想:五年內,建成高雅、高尚的人文徐匯。區內要形成人人獲得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參與創造文化,人人自覺體現文化的好風氣,在對今後五年徐匯區社會文化發展的具體設想中,他們提出要搭建三個平台(數字娛樂城、文化產業園和衡山路藝術博覽館群落),營造三個文化圈(龍華歷史宗教博覽圈、徐家匯影視文化圈和安福路戲劇大道)。
為了適應社會公益性文化的發展需要,有學者還提出了必須儘快建成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資金、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管理的五大支持系統和加快建立公益文化活動評估指標體系的觀點。
市文廣局黨委副書記劉建在總結髮言中指出:群眾文化工作應當注重從城市本身的傳統中提煉和發揚具有自身特點的城市精神。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當今世界提倡的多元文化,使得我們充滿了活力與生命力。提倡塑造城市精神也正是這一意義的重要體現。每個城市都有其固有的發展歷程,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傳統,而這正是城市精神的基石;只有立足傳統,使其與城市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相統一,才能鑄造出屬於這個城市本身的、具有真正特色的城市精神。
參考文獻
- ↑ 乾貨:學術研究的五大基本流程(缺一不可),搜狐,2019-08-27
- ↑ 精神文明建設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搜狐,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