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海市吳淞區基督教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上海市吳淞區基督教是光緒五年(1879年),上海梵王渡中華聖公會在吳淞鎮西三汀溝分設聖公會士提反堂,由中外教友捐建,會長吳虹玉,設傳道主任1人。光緒二十年,外籍人土慕高文與李思倫兩會長奉總會之命,前來吳淞傳道,光緒二十七年租吳淞北橋堍集賢里房屋闢為禮拜之所,名「聖雅各堂」,翌年辦學塾1所。

目錄

發展歷史

民國3年(1914年)在吳淞鎮西籌款購地建堂,並附設小學1所,民國5年升天節時落成,落成時該堂牧師為麥書霖,另有傳道主任1人、教習4人。同年,美國傳教士亦在吳徽設立監理公會支堂一處,設華教士1人、傳道主任1人。以上3堂共有教徒150餘人。此外尚有倫敦會之福音堂及浸禮會、使徒信心會,均賃民房先後設立,大率數年或數月後即停止宗教活動。

聖雅各堂在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戰爭中遭破壞,但教堂正身建築仍未毀,仍作為教徒禮拜之所,並附設私立信德小學。解放後,1952年私立信德小學改為公立淞興路第二小學,徵得教會同意,由政府提供土地並承擔新建教堂和神職人員住宅費用,將聖雅各堂由淞興路搬建至今同泰北路。教堂占地149平方米。建築面積244平方米。據1963年10月統計,居住吳湘區的基督教徒共175人,大部分在這一教堂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活動停止,教堂被改為吳淞服裝廠。1978年以後落實宗教政策,在同泰路另建吳淞堂,建築面積406平方米,總造價包括動遷費共19.2萬元,由服裝廠向教會償付人民幣11萬元,不足部分由區政府補貼2.5萬元,市宗教局補貼7萬元及信徒奉獻等辦法解決。1986年聖誕節復堂,主要傳教人員高天恩,有教徒千餘人。

月浦堂建於1951年,建築面積80平方米,由信徒集資建造。1981年翻建,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總造價24萬元,均由信徒奉獻,1982年恢復宗教活動,稱月浦聚會點。

50年代初,由寶山縣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自籌資金在城廂鮑家弄,購買民房設為教堂。1963年教堂關閉,房屋由城廂房管所安置居民7戶。1988年動遷時達成協議,此7戶分配使用的新公房產權200平方米左右屬教會所有。

1982年10月,吳淞區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成立,在吳淞堂內辦公。據1985年6月吳淞區宗教科統計,居住區內的基督教徒共700餘人,聚會點6處:吳淞鎮2處,月浦、炮台、泗塘、友誼路各1處。1986年12月吳松堂竣工復堂開放後,除月浦聚會點繼續開放活動外,其餘4個聚會點停止活動。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宗教,擁有超過20億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誕生[2],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信仰。當它從一小批信徒開始時,許多歷史學家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採用視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