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盧灣區東正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市盧灣區東正教20年代,東正教隨着原俄國人大量來滬,傳入區境內。民國13年(1924年)12月初俄國退伍海陸軍人聯合會創建第一所教堂,堂址霞飛路(今淮海中路)588弄13號,次年3月21日正式開放,主持人司祭尼古拉夫斯基,遂名聖尼古拉夫斯軍人小教堂。30年代初,原沙俄中將季捷里赫斯夫婦所創聖母堂,遷邁爾西愛路(今茂名南路)俄國女子中學內。民國21年,原沙俄中將格列博夫發起募資建立聖尼古拉斯堂,堂址高乃依路18號(今皋蘭路16號)。在亨利路(今新樂路)聖母大堂建成以前,此堂為上海東正教徒、尤是旅滬俄僑宗教生活的中心。
由於政治因素,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境內東正教漸分兩派,即大主教維克托為首的接受蘇聯莫斯科聖主教最高公會和牧首區管轄的中華東正教會北京總會,和主教約翰為首的聽命德國慕尼黑俄羅斯東正國外聖主教公會的上海教區,雙方鬥爭甚烈。
民國36年至50年代初,蘇聯僑民大批離滬,境內東正教活動漸衰。50年代中葉,停止活動。
東正教
東正教源自希臘文明的救世主信仰[1],因羅馬帝國東部一脈相承的拜占庭帝國、俄羅斯帝國的國家宗教聞名。公元1世紀,希臘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條克、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羅馬之五城聯邦原型誕生。4世紀,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首都[2]。
參考文獻
- ↑ 世界宗教介紹——東正教,搜狐,2018-10-25
- ↑ 羅馬帝國與君士坦丁堡,bilibili,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