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大學附屬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大學附屬小學(The Affiliated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位於上海市,截至2023年4月7日,占地2156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61平方米,是公辦[1]九年一貫制學校,校長是劉正群,校訓是「天天堅持,樣樣落實〞[2]

學校簡介

截至2023年4月7日,上海大學附屬學校有教師146名,學校初中28個班級,小學16個班級。

上海大學附屬學校是上海市寶山區上海大學的一個附屬學校,有1到9年級分為東校區(小學部)和西校區(中學部),

校訓是一張展示給社會與歷史的「文化名片」,它以格言、警語、主題詞等簡潔形式展示出學校自身的特質,是學校精神靈魂的體現,是學校辦學理念、道德要求、工作風格、人文傳統、治學精神、生活態度的高度概括。

校訓是學校規劃,是師生員工所信守的承諾與原則。校訓既是校風的初生態,同時,又通過日積月累的積極踐履,成為全校師生的精神動力與行為規約,終於養成為學校的風尚、風氣。

校風就是學校積極文化積澱而成的學校風尚、風氣。正如不同的社會、都市都有自己的風尚一樣,不同的學校也有着不同的風尚。校風引導着學校的生活、秩序、教學進程與師生的精神風貌。

校風不是簡單的校規校紀、行政命令,「風」是流動的、滋潤的,所以校風有傳遞與薰陶的作用。校風上承學校歷史、中展學校現狀、下啟學校未來,潛移默化、陶冶師生,是學校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與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的集中表現。

校訓

自強和諧、求實創新

自強

1、源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它表述的是傳統文化的精髓。

2、本校於2009年由存瑞中學與祁連二小兩校合併重組而成,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並接受了上海大學的冠名。追溯學校史沿革,《寶山縣誌·教育志·中學教育》載:「1958年,虹口區四川中學遷來葑溪,成為存瑞中學。」四川中學即創自1913年的粵東中學。1958年為支援寶山郊縣教育,經虹口、寶山兩區縣協商,決定其高中部遷校至寶山葑溪(虹口留初中部)。所以我校校史可上溯至1913年,而當時創辦時,學校即提出「自強不息、刻苦鑽研」的校訓,並在學校發展各時期得到傳承。

3、本校目前接受上海大學冠名,而上海大學的校訓為「自強不息」,所以該校訓傳遞了大學精神。

4、所以本校校訓中的「自強」,是本校九十六年校史文化的濃縮與結晶,傳遞着我校歷史中前輩學人、以至葑塘、存瑞、祁連二小各校同仁及歷屆校友中堅韌不拔、克服困難、捨棄小我,獻身事業的精神。

和諧

1、「和」:《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是說人是處於群體之中,喜怒哀樂之情的表達必受到種種人際關係的制約,不可過或不及,需要有種種符合人文常理的節制。這是一種自我約束、反思達理得境界。可稱之為「內和」。又,《說文解字》:「和,相應也。」這是說客觀事物陰陽協調,不偏不倚,保持在最佳狀態。這是一種交流合作、理解溝通的能力。可稱之為「外和」。

合而理解,則是力求客觀事物內部各種矛盾之間的關係達到最有利於事物本身發展的程度。「和」即事物內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2、「諧」:《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是說音樂的各個要素之間合乎規律地協調,不相衝突,就可達到「神人相合」的境界。古人並由音樂而推至修身、治國。《尚書·堯典》,記載了舜「克諧以孝」終於避免了後母、異母弟淪為奸惡之人的故事。這是說用各種方法使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各個要素間達到協和統一謂之「諧」。 「諧」即事物之間的協作力、配合力。 3、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都推崇「和諧」。我們追求「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的境界,柏拉圖則提出「美是和諧」。在西方,和諧思想成為教育思想的主流。追求的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和諧統一。夸美紐斯認為「人不過身心兩方面和諧而已」,強調了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的必要性。

4、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胡錦濤關於建設和諧社會及建設和諧文化的指示,都對教育中「和諧德育」的構建產生重大指導意義。

求實創新

1、求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分析研究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得出其規律性並運用於實踐的一種活動。

2、求實,就是我校所追求的腳踏實地的作風,實事求是的作風,不尚空談,不流形式,準確定位、科學決策。學生讀書治學、教師教書育人,循序漸進、鍥而不捨

3、創新,是在求實的基礎上的一種揚棄舊的、不合時宜的,創造新的、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直覺思維與實踐活動。是當今社會發展、教育發展、人的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品質

4、創新,就是我校追求學校發展、教師與學生髮展的新思維,擺脫舊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在學習、思考、研究、探索、實踐中努力拓展教育空間,創造全新業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