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俗語圖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上海俗語圖說》是2015年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仲賢。

圖書是以傳播文化[1]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着的知識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上海俗語圖說》匯集了民國時期最喜聞樂見的上海話俗語文章241篇,插圖多達241幅。採用「一條俗語,一段故事,一幅漫畫」的形式,篇中俗語具生動故事情節,有的有典故可尋;漫畫誇張形象地展示俗語內涵。內容生動有趣,雅俗共賞,展現了當時上海的風土人情和上海民眾的人生百態。

本次重新整理出版,完全按照當時文章刊發順序編排,對早期版本不實之處進行了更正說明,除對明顯錯字做了更正外,盡最大限度地再現文章的原來的語言文法及時代歷史風貌,不僅有助於真實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與語言文字的變遷,而且對於語言、民俗、文化、社會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價值。同時新版增加了上海話俗語篇目索引,更加適合廣大讀者閱讀。

此為「上海話俗語系列」之一,該系列共包括五部作品:《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洋涇浜圖說》《上海話俗語新編》《海派俗語圖解》。

作者介紹

汪仲賢(1888—1937),近代上海俗語研究大家,出版有《上海俗語圖說》《上海俗語圖說續集》。汪仲賢原名汪效曾,又名優遊,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作家。早年在上海民立中學讀書,後求學江南水師學堂,畢業後棄海軍而演文明戲。1905年起先後組織業餘新劇團體文友會、開明演劇會等,飾角登台,清末民初活躍在上海劇壇。辛亥革命時期參加職業新劇團體。1910年底,參加由任天知發起,聚集歐陽予倩、陳大悲等優秀戲劇人才的,我國第一個職業性的新劇團「進化團」,演出所謂「天知派新劇」,創造了中國現代話劇早期的創作與演出模式。「五四」時期與茅盾等組織成立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話劇團體「民眾戲劇社」,並出版《戲劇》月刊,還積極從事新型小報的編輯和撰述。有影響的作品如《我的俳優生活》《倒灶室筆談》《惱人春色》等。

錢乃榮,上海人,1945年出生。著名語言學家,滬語研究專家,從事漢語語言學、方言學和海派文化研究。上海大學教授,曾任上海大學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語言學會副會長等。現任上海詩詞學會理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語言學方面的學術成果載於中國語言學會編寫的《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專著有《當代吳語研究》《上海語言發展史》《現代漢語研究論稿》《上海方言》《上海話大詞典》《西方傳教士上海方言著作研究》等,開發製成「上海話輸入法」。

黃曉彥,上海大學出版社編輯,策劃編輯出版了《自學上海話》《新上海人學說上海話》《小學生學說上海話》《上海話童謠》以及「上海話俗語系列」等十多部「上海方言」題材圖書。編撰有《上海旅遊經典》《The Easy Guide to Enjoying Shanghai》等。

參考文獻

  1. 文化的作用是什麼,光明網,2015-10-14
  2. 知識傳播工具的變化,觀察者網,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