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墳小記(李恩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墳小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上墳小記》中國當代作家李恩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上墳小記

昨天,大哥來電,說是讓我周日回家上墳,哦,不覺又快到清明節了,掛了電話,我不由心潮起伏,思緒飄飛。

眾所周知,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我的故鄉,人們向來看重這個節日,為準備一應祭祀用品,得提前忙乎好幾天。到上墳這一天,得帶上涼麵條、菠菜拌豆腐、剝了皮的煮雞蛋、冥紙、香燭等等,全家出動,肩扛手提,到了祖墳前,先齊刷刷地雙膝下跪,再擺放祭品,燒紙,焚香,奠酒,最後叩頭行禮,然後大人們手持鐵杴在墳塋四周刨個坑,埋進去些許豆芽,再折幾枝柏樹葉,揪幾把麥苗,帶回家要插在大門兩側,小孩子們則大呼小叫,忙乎着插小旗,滾「棗蛋饃」,把紙剪的小旗子插在墳頭上,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相傳陰間要在清明節開大會,沒有子嗣的不能參加,因此赴會者必須舉着子孫的小旗子方能入場。

打記事起,每年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時節,清明節前的一個禮拜天,我都會跟隨大人們去上墳,一路上我與弟妹們歡呼雀躍,蹦蹦跳跳,真箇比趕廟會還興奮,因為上過墳就可以品嘗嚮往已久的棗蛋饃了,成年後我才知道上墳吃棗蛋饃的由來。古時侯,為了紀念介子推,人們特製一種食物用來祭祀他,因為介公是被火燒死的,便把饅頭扔進火里去烤,但這東西實在難以下咽,於是便「發明」了棗蛋饃,把雞蛋、棗兒、核桃、柿餅等好吃的東西拌在一起,外面裹上一層夾着花椒葉和芝麻的油麵,摶成團,然後放在土爐子中烘烤一陣,皮薄餡多,外焦里嫩的棗蛋饃就出爐了。上墳時候,手持圓溜溜的棗蛋饃,在墳塋上滾上幾個來回,然後立馬掰開來享用,吃過之後,就算得到先人的祝福了。幼時嘴饞,懵懂無知,哪裡顧得上什麼寄託哀思,上墳對我而言,最大的誘惑便是那香甜美味的棗蛋饃了。

歲月滄桑,時光如流,年年上墳,一年又一年。上墳的祭品,禮儀一成不變,變的是祖墳里的墓冢由少到多,家族裡的長輩們先後作古;變的是一塊兒上墳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變得是上墳的那份心情,由輕鬆自在到悲悲切切。

早先是我們整個家族的幾十號人浩浩蕩蕩,去祭祀共同的先祖,後來因故各自為政分散行動了。姑媽可是每年都與我們一塊兒上墳的,年過七旬後仍風雨無阻,還在我爺爺奶奶的墳前長跪不起,哀哀的哭泣聲在山坳間久久地迴蕩。只是近幾年,姑媽體弱多病而又糊塗健忘,無法親臨,只能由表哥代勞了。

而我本人呢,多年來,因種種原因偶爾會耽誤上墳,自從父親謝世後,我可是不敢缺席了,因為我知道,民間有三個所謂的「冥節」,清明節、七月半與十月朔,別人在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還給逝者燒紙呢,我要是清明節再不去父親墳前憑弔祭拜,真是愧為人子,數典忘祖了。我常常會在墳前插上一根燃着的香煙,久坐無語,父親一生嗜好吸煙,透過裊裊煙霧,我仿佛又看到父親咂摸着香煙,蒼老多皺的臉上掛着淺淺的微笑……[1]

作者簡介

李恩虎,夏縣中學歷史高級教師,運城市作協理事,夏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