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和鎮隸屬於重慶市潼南區,地處潼南區東南部,東接合川區太和鎮,南與別口鎮隔江相望,西接桂林街道,北連龍形鎮,距潼南區人民政府駐地12千米, 區域總面積68.14平方千米。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上和鎮一帶建有太和場;1986年6月,由太和鄉改為上和鎮。 截至2018年末,上和鎮戶籍人口為29468人。 截至2020年6月,上和鎮下轄4個社區、7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田灣街86號。

2018年,上和鎮有工業企業51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1]

建置沿革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立太和場,屬川北道潼川府蓬溪縣管轄。

民國十二年(1923年),因團總建制改為鎮制,太和場遂改為太和鎮。民國十七年(1928年),太和鎮改設太和聯保。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太和聯保制為太和鄉。

1952年,太和鄉改為太和鎮。

1956年1月,撤太和鎮復太和鄉。

1958年9月,改為太和獨柏公社。

1960年6月,太和公社與獨柏公社分設。

1983年12月,太和公社復改為太和鄉。

1986年6月,撤太和鄉,建立上和鎮。

1993年12月,獨柏鄉併入上和鎮。[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上和鎮下轄倒塘、周灣、回頭、冬沖、望水、金剛、五岩、水洞、青龍、團山、三嶺、雲音、月水、梨山、後溝、頭道、洪號、白溝、石鏡19個行政村和上和1個社區。

2002年4月,村級建制調整,上和鎮將19農村行政村合併為10個。

2011年末,上和鎮下轄上和1個社區,倒塘、回頭、冬沖、五岩、青龍、團山、三嶺、月水、後溝、石鏡10個行政村;下設4個居民小組、80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上和鎮下轄4個社區、7個行政村:上和鎮社區、倒塘社區、冬沖社區、五岩社區、回頭村、青龍村、團山村、三嶺村、月水村、後溝村、石鏡村,鎮人民政府駐田灣街86號。

上和鎮3. [境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6371279703/641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騰訊網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上和鎮地處潼南區東南部,東接合川區太和鎮,南與別口鎮隔江相望,西接桂林街道,北連龍形鎮,距潼南區人民政府駐地12千米, 區域總面積68.1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上和鎮地處涪江北岸,屬盆地淺丘地區,境內多丘,海拔在250-380米之間;內最高點位於石境村,海拔380米;最低點位於倒塘村,海拔242米。

氣候

上和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生長期年平均365天,無霜期年平均342天,最長達347天,最短為33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30.9小時,年總輻射78.3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11天;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12天,最多達130天(年),最少為89天(1961年);最大雨量1459.8毫米(1981年),最少雨量940.5毫米(2006年)。

水文

上和鎮境內河道屬涪江流域;境內最大河流涪江,涪江流經境內社區、五岩村、冬沖村、倒塘村、月水村、後溝村、石境村,境內河道長20千米,流域面積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4.8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上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等。暴雨災害主要發生在5-6月;風災發生在4-9月;伏旱災害年均發生2次,主要發生在6月下旬-9月上旬,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6年7-9月,造成4.1萬畝農作物受災,糧食減產約170噸。

自然資源

上和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天然氣、石油等。2011年,上和鎮有耕地面積5.6萬畝,人均0.9畝。

人口

2011年末,上和鎮總人口3157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360人,城鎮化率10.6%;另有流動人口432人。總人口中,男性15500人,占49.%;女性16075人,占50.9%;14歲以下6300人,占20.0%;15-64歲19000人,占60.1%;65歲以6275人,占19.9%;以漢族為主,達31481人,占99.7%;有彝、羌、壯、苗、佤、藏等12個少數民族,共94人,占0.3%;超過10人的少數民族有彝、哈尼2個民族,其中彝族2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4.50%;哈尼族15人,占14.1%。2011年,上和鎮人口出生率10.21‰,人口死亡率8.4‰,人口自然增長率1.8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63人。

2017年末,上和鎮常住人口為19671人。

截至2018年末,上和鎮戶籍人口為29468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上和鎮財政總收入0.2億元,比2010年增長3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1億元,比2010年增長15%;人均財政收入645元,比2010年增長26.8%。2011年,上和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620元。

2018年,上和鎮有工業企業51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農業

2011年,上和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業增加值0.32億元。上和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上和鎮生產糧食12098噸,其中水稻4515噸,小麥350噸。上和鎮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花生、油菜等。2011年,上和鎮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萬畝,產量18270噸;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40000噸。上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2011年,上和鎮生豬飼養量3.4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牛飼養量0.1萬頭,年末存欄0.09萬頭。2011年,上和鎮生產肉類76.3噸;畜牧業總產值0.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2011年,上和鎮果木種植面積0.42萬畝,產量73.2噸,主要品種有板栗、核桃、檸檬。上和鎮漁業以養殖鯉魚、鰱魚為主,淡水面積6.2平方千米。2011年,上和鎮魚塘養殖面積71公頃,產量450噸;漁業總產值5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2%。

工業

2011年,上和鎮實現工業總產值為1.1億元,比2010年增長5%,工業增加值0.8億元。2011年,上和鎮有規模以上企業1家,職工8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6億元,比2010年增長6%。

商貿

2011年末,上和鎮有商業網點136個,職工232人。2011年,上和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8億元,比2010年增長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5億元,比2010年增長5%。

金融

2011年末,上和鎮有3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各類存款餘額為2.1億元,比2010年增長16.5%;人均儲蓄14530元;各項貸款餘額1.1億元,比2010年增長16.3%。[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上和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50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1所,在校生1152人,專任教師11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85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上和鎮主要學校有上和中學。2011年,上和鎮教育經費達211.3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86.5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上和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3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3人,經營管理人才27人,技能人才13人,農村實用人才39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上和鎮有文化服務站1個,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各類文化藝術團體3個;有各類圖書室12個,藏書1萬冊。2011年末,上和鎮有體育場地10處,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籃球賽、拔河比賽、跳繩比賽;90%的城市社區和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0%;有廣播喇叭90隻,入戶率100%,通響率100%。2011年末,上和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860戶,有線電視入網率7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上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病床40張;專業衛生人員68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30人,註冊護士18人。2011年,上和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02萬人次,住院手術365台次,出院病人0.52萬人次。上和鎮重點醫院有上和衛生院。2011年,上和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32/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6.3%,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2.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1575人,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3.3/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上和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10戶,人數165人,支出28.4萬元,比2010年增長16.2%,月人均143元,比2010年增長12.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3戶,人數1189人,支出114.2萬元,比2010年增長16.2%,月人均80元,比2010年增長13.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0人,支出11萬元,比2010年增長12.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30人,支出83萬元,比2010年增長16.5%;農村醫療救助26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35人次,共支出62萬元,比2010年增長18.3%;農村臨時救濟2132人次,支出120萬元,比2010年增長17.6%。[5]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上和鎮曾與合川縣太和公社同名,後因位於合川太和的上游而得名"上和"。

文物古蹟

上和鎮境內獨柏寺屬重慶市重點保護文物。

風景名勝

上和鎮主要景點有王爺廟、獨柏寺、渝西三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