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口鎮原為別口鄉,2011年4月29日經重慶市政府批准更名為別口鎮。涪江河潼南段最下游。西接田家鎮、梓潼街道,北靠上和鎮,東鄰合川區太和鎮,南連銅梁區維新鎮高樓場。面積41.33平方千米,人口8984人(2017)。[1]

鄉鎮概況

別口鎮轄高岩、飛鳳、科郎、金仙、花坡、老君、花院7個行政村,50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別口沱,集鎮面積4.5公頃。幅員面積41.33平方千米,8984人(2017),以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方務工居多,年寄回務工收入18128萬元,鄉政府在職機關幹部39名,財政供養人口52人,小學在校學生567人,教職工43人。全鄉設置黨支部10個,共有黨員584名,其中:流動黨員164名,在廣東務工的流動黨員成立了廣東省流動黨支部,有黨員26名。[2]

歷史沿革

清雍正年間(1728年)建場老場壩,嘉慶年間(1796年)遷入別口沱。光緒年間為白鹽鄉,後改別鹽鄉,民國年間又改為佛鹽鄉,後據鄉設別口沱而更名。1953年建別口鄉,1954年1月由合川縣劃入潼南縣。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30.7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金仙、王灣、高岩、楊壩、飛鳳、山壩、科郎、官斗、花坡9個行政村。2006年區劃調整後,別口鄉管轄原別口鄉及原龍項鄉花院村、老君村所屬行政區域,面積41.34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別口沱(原址)。2011年撤鄉設鎮 。

區位優勢

別口鄉位於潼南縣城以東,涪江河潼南段最下游,東鄰合川市太和鎮,南連銅梁縣維新高樓鎮,西接潼南田家鄉、梓潼街道辦事處,北靠潼南上和鎮。隨着交通條件的改善,區位優勢日益顯現。陸路:距遂渝高速路口15公里,沿江路到縣城21公里,東可以入合川,南可以下銅梁。水路:隨着富金壩航電樞紐工程竣工和別口客貨碼頭的建成,萬噸級船舶可自由進出別口。沿涪江黃金水道,上可以達潼南、遂寧,下可以入合川、重慶。

鄉鎮物產

別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主要出產水稻、玉米、紅苕、花生等,尤以茶葉、板栗、蠶桑最為出名,素有茶葉之鄉、板栗之鄉、蠶桑之鄉的美譽。從70年代至今,別口已有30餘年的種茶歷史。成片茶林主要分布於金仙村、飛鳳村、老君村,面積達到1000餘畝,年產綠茶2噸左右,遠銷北京、江浙等地,市場供不應求。板栗栽植面積達到1000餘畝,主要分布於金仙村、高岩村、老君村,年產板栗約20噸,是潼南最大的板栗生產基地。桑樹栽植面積達到3400餘畝,可養蠶2800餘張,產繭約50餘噸。

資源情況

涪江沿別口而過,富金壩航電樞紐工程已竣工,別口成為了庫區,有豐富的水資源。別口境內具有豐富的砂石資源,盧家壩、楊家壩可供開發的砂石量達到150萬立方米。別口鄉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森林面積達到11403畝,主要樹種為松樹,具有較高的景觀價值,是天然的氧吧。[3]

經濟發展

2010年1--5月:全鄉財政總收入完成135萬元,占年初預算195 萬元的69%,其中:工商稅完成110萬元,占年初預算108 萬元的101%;非稅完成25萬元,占年初預算87 萬元的28%。 已完成招商引資3800萬元,占全年目標總值的152%,固定資產投入達到800萬元,占全年總任務的80%。其中:成功引進總投資1500萬元,固定資金1000萬,流動資金500萬潼南縣民康醫院落戶潼城;重慶桐勝絲綢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總投資800萬,固定資金300萬;重慶泰安絲綢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1000萬,固定資金600萬,流動資金400萬,兩企業現均已建成投產;重慶億吉竹木製品廠,項目總投資500萬,固定資金300萬,流動資金200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