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胚層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胚層動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三胚層動物,動物在外壁和內壁細胞層之間又分化出一層細胞——中胚層,這就是三胚層動物。

三胚層動物(Triploblastica)與二胚層動物相對應的動物,扁形動物以上的全部動物門都屬三胚層動物。

成體的構造來源於內胚層、中胚層、外胚層三個胚層。與廣義的體腔動物是一致的。相對二胚層動物來說較為高級,但無骨骼組織。其來源相當古老,能追潮到前寒武紀。

簡介

動物在外壁和內壁細胞層之間又分化出一層細胞——中胚層,這就是三胚層動物。不要小看中胚層的產生,它在動物發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中胚層為動物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形成、分化和完備,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來源於它的肌肉組織強化了運動的機能,使動物與環境的接觸複雜化,由此促進了感覺器官、神經系統發育,提高了動物對刺激的反應和尋食的效率;高效率的覓食又使動物增加了營養,新陳代謝旺盛,排泄機能隨之加強,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動物形態結構產生了強烈分化;同時,中胚層不僅有再生的能力,而且能貯藏水分和營養物質,大大提高了動物對乾旱和飢餓的適應力,為動物擺脫水中生活,進入陸地環境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中胚層產生以後,動物的進化產生了兩支,一支是原口動物,一支是後口動物。後口動物是進化的主線,從原始的後口動物中,發展出了脊椎動物,最後又在脊椎動物中發展出了我們人類。原口是指細胞內陷形成體腔而留下的與外界相通的孔,這個孔以後就變成了動物的口;後口是指在體腔形成的後期;在原口相反的一端,由內外胚層相互緊貼最後穿成一孔,成為幼蟲的口,原口則變成幼蟲的肛門。

原口動物雖不是動物進化的主幹,但它也分出了不少的門類,而且它們的總數是最多的,以陸地動物為例,除脊椎動物以外,所有的動物都是原口類的。如大家熟悉的蟋蟀、蚯蚓、蜻蜓、蟬、蜘蛛……所有這些都是原口動物。

評價

原腸胚是處於囊胚不同部位的細胞通過細胞遷移運動形成的。囊胚外部的細胞通過不同方式遷移到內部,圍成原腸腔或稱原腸,留在外面的細胞形成外胚層,遷移到裡面的細胞形成內胚層。原腸腔的開口稱為胚孔或原口,此時的胚胎稱為原腸胚。

原腸胚形成的過程確定了胚胎的基本模式。三胚層動物的原腸胚,除了內外胚層之外還在其間形成中胚層,中胚層原基的形成也是細胞遷移運動的結果。

內、中、外三個胚層的形成,基本奠定了組織和器官的基礎。對於脊椎動物而言,儘管由於卵黃含量不同使卵裂方式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囊胚,但將來形成各種器官的胚胎細胞在這時的分布情況大致相同。

器官發生和形態構成

胚胎細胞經過遷移運動,聚集成器官原基,繼而分化發育成各種器官的過程,稱為形態發生運動。各種器官經過形態發生和組織分化,逐漸獲得了特定的形態,並執行一定的生理機能。

低等多細胞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的胚胎髮育停留在原腸階段,不形成中胚層,而是由內、外兩個胚層的細胞分化出各種不同的細胞組織,從而發育成新個體--雙胚層動物。

在原腸胚階段出現中胚層的動物,稱為三胚層動物。胚胎的三個胚層經過進一步複雜的分化過程,最終形成動物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高等脊椎動物三個胚層的進一步分化如下:

外胚層:分化形成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的感覺上皮、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兩端的上皮等。

中胚層:分化形成肌肉、骨路、真皮、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生殖器官、體腔膜及繫膜等。

內胚層:分化形成消化管中段的上皮、消化腺和呼吸管的上皮、肺、膀胱、尿道和附屬腺的上皮等。

植物的胚胎髮育

植物與動物有顯著區別,而且不同植物間也很不一致。被子植物在完成傳粉和雙受精後,雌蕊的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裡的胚珠發育成種子。

種子一般都包括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胚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它發育成雙子葉植物的兩枚子葉或單子葉植物的一枚子葉。被子植物的胚乳是由受精後的極核發育來的三倍體細胞,是貯藏養料的場所,種皮是由胚珠的珠被發育成的。種子經過萌發,胚吸收胚乳或子葉里的養料發育為幼苗。[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