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灘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灘鄉位於甘肅省靖遠縣城北部23公里,黃河西岸,東與東灣鎮相望,南接糜灘鄉,西與劉川鄉相連,北與平川區相連,形若彎弓,蓄勢待發,原名三角城。面積258平方公里,現轄7個行政村(中一、中二、吳灣、圈灣、朝陽、聯合、新田),42個村民小組,人口22673人。有耕地27180畝,屬沿黃自流灌區,果品,稻米,蔬菜等農副產品聞名甘肅省內外。[1]
歷史沿革
三角城早在漢朝即為屯兵牧樵之地,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羌人累累侵犯,人民多受戰亂之禍,發展十分緩慢。明時實行"移民屯田",又經房貴、呂恆相繼開發,生產得到發展,外來人口劇增。1956年1月設立三灘鄉,1958年7月與糜灘鄉合併為糜灘鄉。1961年11月糜灘鄉分設為糜灘、三灘兩個公社,1963年7月合併為一,1989年4月兩鄉分設。
經濟發展
以種植為主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5200畝果品基地初具規模,優質紅富士、蜜桃以色香味俱佳享譽全中國,年產量達850萬公斤。三灘鮮桃、蘋果榮獲甘肅省首屆林果產品展交會銀獎,暢銷省內外。7000畝蔬菜基地已建成冬暖式大棚2000畝,百棚連片示範區3處,春暖式大棚3000畝,保護地蔬菜2000畝,四季應時蔬菜品種全,質量好。現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長河食品飲料公司等四家脫水菜企業,開發生產四季豆、韭菜、洋蔥、土豆、胡蘿蔔、青紅椒等幾個系列脫水菜產品,原料基地已輻射到東灣、大蘆、糜灘、劉川、烏蘭、北灘、東升、五合等地,產品質量符合國家商檢標準和部分出口商檢標準,銷往全中國及東南亞等地。"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逐漸推廣應用,訂單農業規模不斷擴大。三農源果蔬糕生產線已建成投產,農副產品深加工初具規模,有效拉動了果蔬產業的發展。萬畝優質稻米占靖遠縣四分之一,年產量570萬公斤,品種主要有寧醒-16,花-55等。以採礦業,食品加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已擁有銅礦、選礦、煤礦8家,脫水菜食品加工業方興未艾。
基礎設施
隨着經濟的不斷發展,三灘鄉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斷改觀。教育工作已形成一所獨立中學,一所職業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8所小學的格局,為當地培養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醫療系統以鄉衛生院與白銀公司職工醫院聯合辦醫為龍頭,醫療水平和條件不斷提高,鄉電視差轉台全天轉播兩套衛視節目,境內開通了256門光纜通訊程控電話,固定電話入戶率達80%以上;國道109線、劉白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鄉村公路糜三公路正在興建,自來水入戶率達60%。同時,完成了100座"一池三改"沼氣池建設項目,完成了鄉小學校園硬化工作。加強鄉陣地建設,多方籌措資金9萬元,建成240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籌措資金2萬元,添置了會議桌和辦公設施。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篷勃發展。現有中學一所,職業技術中學一所,小學八所,在校學生4971人,教師328人。先後兩次邀請甘肅省人口委專家來三灘鄉開展乳腺病及婦科病普查普治活動,通過積極宣傳動員,共有2000多名育齡婦女接受了檢查和診治,並通過協調,免費向廣大育齡婦女發放8000多元的藥品,廣大婦女的衛生保健意識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計劃免疫、婦女保健等醫療衛生事業也有長足發展。在"科技活動周"期間,邀請縣科技局、科協、縣生物工程專家舉辦了以科學施肥、合理農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講座2場,參訓300多人次,發放科技資料600餘份,及時為群眾釋疑解惑,吸引了一部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熱情參與,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
發展思路
三灘鄉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堅持輻射一個點(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依託"兩條線"(黃河、國道),實施"六個一"工程(改良鹽漬耕地,發展養殖業,健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抓好農村適用科技培訓,培育優質果品品牌,延長蔬菜產業鏈條)的整體思路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農業穩鄉、工業強鄉、特色富鄉的發展道路。[2]
名勝古蹟
主要文物遺蹟有:建於北宋以前的三角城,北魏時期的劈佛寺石窟、朝陽寺石窟,三台山等。
鄉鎮名人
尚文崇德,耕讀傳家,道光舉人何愈,高情逸致,寄情詩書,擅長館閣體,所書匾額較多。民國張萬世、王玉山、張萬仲、任應相、吳廷藩、吳煥若、徐祥民、任育龍等均以工書知名。徐鍾璵為齊白石、徐悲鴻受業弟子,曾任蘭州師範、蘭州第一中學國畫教師,是甘肅知名水墨畫家。孫達人、於三、孫踐中等人的書法形成了一定的社會聲譽。
當地特產
燈籠辣椒,地方名大辣子、圓辣子、甜椒、為靖遠優質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開張,葉片厚大,生長勢強,要求光照、通風條件良好。果實扁圓,縱溝較象果肉較厚,中晚熟,味甜或稍有辣味。成熟後呈深紅色,色澤鮮艷美觀。一般畝產3000公斤左右。中心產區在三灘、糜灘、東灣、城關等鄉,沿河其它鄉也有零星栽培。一般8月上旬上市,10月底摘完。遠銷蘭州、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農家多用土法保鮮,可延至春節前後仍保持鮮嫩。90年代以來北灣鄉古城食品廠製作的罐頭遠銷寧夏等地,作為宴席佳菜。1988年靖遠縣種植面積2000畝,總產250萬公斤,一旦保鮮技術解決,開發前景廣闊[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