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岩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岩寺。在麗水,有兩個三岩寺。同是古蹟,同一景名。一個是麗水近城的三岩寺,在城西北面不遠處,景區內有最為著名的白雲、朝曦、清虛三岩鼎足而立,因三岩鼎立如寺而得名; 另一個在巨溪鄉境內的三岩寺,與東西岩景區為鄰。景區內有一主峰,兩座側峰,三岩寺因此山峰得名。[1]

中文名: 三岩寺

拼 音: san yan si

所在地: 浙江省麗水市區西北約1公里處

高 度: 152米

寬 度: 400餘米

特 點: 洞名清虛,窟如半月

地理位置

三岩寺,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區西北約1公里處。寺依三岩,因名。中岩有洞名白雲,上有飛瀑傾瀉,稱雨崖,崖上題字為唐代李邕手跡,左岩有洞名清虛,窟如半月。右崖岩有洞名朝曦,後有暗泉流出,鑿石為池,名丹泉。三岩寺存有唐以來歷代題刻30多處;中岩有洞名白雲,上有飛瀑傾瀉,擊石水珠四濺如雨,稱雨崖,崖上題字為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正書;"雨崖"刻石時代最早,歷史,藝術價值最高~"雨"字徑1.25米,"崖"字徑1.5米;右岩洞名清虛,窟如半月;左岩洞名朝曦,後有暗泉流出,鑿石為池,名丹泉。三岩前後還有石華岸、珠岩等勝景。三岩寺摩崖石刻於1984年11月17日公布為麗水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三岩寺所有摩崖石刻及石刻所在岩壁.建設控制地帶:從白雲洞口起,往前75米(到樟樹)內。

景區勝跡

三岩寺

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時任處州知州的劉涇游到三岩,寫下了詩作《三岩游》,讚揚了三岩的古老和幽絕,同時也因為前人的篆文已磨滅不清而感到十分遺憾。

混成初造物,幽絕故離群。

入戶清容月,分棲借淡雲。

木陰闌暑氣,泉滴厭秋聞。

欲索秦人記,消磨篆不文。

北宋末年,處州百姓為了感戴當時知縣江安止的功德,就選擇了這個幽絕的境地造了壽聖寺,南宋隆興元年改為廣福寺。由於這裡環境幽靜,又有了佛教寺院,香火旺盛,招來了大量的遊人和香客,文人墨客的吟詠題刻也不斷增多,眾多的詩文中,以處州本地人姜特立的七律最為膾炙人口:

一見便非凡世界,恍然兜率化成宮。

未分混沌天無巧,已鑿谷含谷牙鬼有功。

百尺飛泉晴亦雨,四時陰穴夜吹風。

莫將俗駕污仙境,明月紅塵在眼中。

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將三岩比喻為神秘縹緲的宗教世界的一部分,充分渲染了三岩自然氣氛的神奇。盛讚三岩之洞的鬼斧神工的還有李能的《三岩》:

玉峽何年劈作三,至今勝跡瑣煙嵐。

鳥飛花雨落岩竇,龍起風雷繞古潭。

三岩的美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文人們的吟詠石刻使三岩的名聲越來越響,自宋代到清代,三岩景區也越增越大。1694年,清代處州知府劉廷璣重修了三岩寺,寺後增有鳴玉堂、冰雪亭等建築。直到抗戰初期,三岩寺風采依舊,寺門上的橫額刻有「三岩古剎」四個大字,寺門左右是深黃色的圍牆向兩旁延伸,門前是濃郁的大樟樹,樹下顯露石橋一座,橋下有池,池的北面與蓮塘相接。寺前環境清幽,氣氛肅穆,殿宇高敞寬大,佛像慈眉善眼,殿後綠樹成蔭,清涼爽人。1934年,國民黨行政院院長孫科來到三岩,捐資修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水雪亭」,登亭觀瀑,十分愜意。

三岩寺的岩壁上摩刻着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眾多的題刻,給氣象森羅的三岩寺平添了一股超凡脫俗的古雅氣派。這裡的摩崖題刻共有37處,大多為各朝職官和文人摩刻。有記載封建人士的行蹤及活動的,有用文學化詞語來比喻和讚美三岩景致的,有的本身就是一幅藝術作品,在書法和雕刻技藝上都極其成功。如以垂懸的飛瀑為題的「雨花崖」、「珠崖」、「花雨」、「嵐脈涌珠」等,其含義典雅,風格各異,給景區增添了古樸典雅的氣息,豐富了三岩景區的歷史文化內涵。

提到摩崖石刻,不得不重複說到李邕,他的「雨崖」在三岩諸題刻中時代最早,價值最高,最為珍貴,此石立於潭中,上承瀑布。「雨崖」兩個擘窠平題大字,一個直徑五尺,一個直徑六尺,署名「李邕」兩字,直徑七寸五分。四字皆正楷,是李邕書法作品中所罕見的。其字體勢方正,筆力遒勁,縱橫開合,雄健舒放,頗為壯觀。

雨崖刻石也曾經遭遇劫難,1940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輪翻轟炸麗水,雨崖刻石在劫難逃,被炸掉震斷,倒落潭中,浸泡了長達二十年之久。1963年,政府開始重視歷史文物,花了二百餘工,才將雨崖刻石重豎在石潭邊上,讓人們可以重睹李邕楷書遺墨的風采但。

可如今,由於自然風化和遊客的觸摸,三岩許多著名的摩崖石刻落款隱約難辨,「如來甘泉」不知是誰所寫。「雨崖」的「雨」字上長滿了苔蘚,署名「李邕」更是難以看清。「三岩勝境」的「三」字長滿了爬山虎。劉涇的詩刻無處尋找,他的題刻上被貼了佛經,上面滿是燭油。如劉涇怎麼淌也淌不完的淚。

在丹泉洞裡,原本洞壁鑲着王少書寫的詞,可如今碑文中被敲出兩個碗口大的洞,被香客當着香爐用了。可嘆這裡曾是古人「攜芳木盍、挈清尊」飲酒聚會、吟詩作文的地方,如今已經沒有「幽絕」的痕跡了。這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關於三岩景區的種種美好回憶都是從史料上得來的,也得知它自宋以來,一直因其「勝概天成,不假人力,又地在近郊,無裹糧之費、躡履之勞,故遊蹤如織」。人們還曾將它與仙都、石門洞、南明山等景區毗美,直至抗戰初期開始走向衰落。解放前夕,廣福寺被國民黨軍隊占據,遊人無法入內,後來,慌張逃竄的國民黨軍隊居然點火焚燒,把一座八百多年歷史的古樸幽雅的古寺化為一片灰燼。解放後,三岩寺景區成了部隊駐地,如今部隊早已撤出,但景區的入口處蓋了教學樓,景區內更是被搞得不倫不類,很煞風景。所以一直不敢去那裡,怕心中的三岩美景遭到破壞。

每年5月份,是個多雨季節,總算猶猶豫豫地去了。繞過教學樓,有古樹相迎,頓時有了幽靜的感覺,然而再進去,迎面便是一個大棚,擋住了景區,只見幾對男男女女在此有說有笑,不停拋灑手中的瓜子殼不說,還隨地吐痰,看了心中不覺生出一絲悲哀。於是繞過大棚,終於看見傳說中的三岩飛瀑,那氣勢依然如故,走近了,聽到了飛瀑與巨石的撞擊聲,看見了潭中的雨崖刻石。忽然想,一千兩百多年前李邕肯定也是在這樣一個雨天來的吧?當時他眼裡的三岩是幽絕的,來到這裡,可使人忘卻塵囂,忘卻人間的思慮,而今,三岩俗了。 看着金光閃閃的佛像,還有那東拉西扯的電線,李邕、李堯俞、姜特立們該作如何思想?好在三岩寺的主持多次申請"重檢三岩'的已得到政府部門許可,關於景區的建設亦有了相應的規劃,不遠的將來,這裡又將是「洞啟三岩勝、泉飛萬壑幽」的境地了。

視頻

人生最好旅行-麗水三岩寺紅軍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