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單刀赴會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單刀赴會,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①。

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池②。

【釋詞】

①平欺:平,平常,引申為隨便;欺,欺凌。

②尤:即猶。相如在澠池:藺相如是戰國時代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許諾以十五城交換玉璧,藺相如攜璧人秦。秦王無意償城,相如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後秦、趙二王會於澠池,秦王有意侮辱趙王,終因相如的大智大勇使秦王受挫,而趙王未受屈辱。這便是有名的澠池相會。

三國詩詞《單刀赴會》原文及賞析

【賞析】

東吳索討荊州,諸葛亮和劉備耍了個花招,應充諸葛瑾先還東吳荊州三郡,讓他去和關羽交割。關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之,東吳討荊州落空。不得已孫權又採納了魯肅的計謀,「使人請關羽赴會。若關羽肯來,以善言說之;如其不從,伏下刀斧手殺之。如彼不肯來,隨即進兵,與決勝負,奪取荊州便了」。魯肅奉命派人請關羽赴會。

小說描寫關羽單刀赴會,英氣咄咄逼人,使得魯肅欲言不能,欲做不得,事前的如意算計,全部落空。恰如後人有詩讚關公:「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池。」

關羽單刀赴會表現的「一段英雄氣」,是關羽典型性格閃光的展示。他的典型性格不僅是英氣表現頗有神韻,英氣逼人富有神采,而更重要的是:英氣流貫出關羽性格的深層中蘊涵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兩重性,而且二者咬合在一起,呈現出確定與不確定的複雜狀態。一旦與外部環境相撞擊,既可能表現出蓋世英雄的壯舉,斬華雄,誅文丑,水淹七軍,威逼洛陽;也可能導致走麥城。具體到單刀赴會這一階段,肯定因素占主導地位,否定因素潛含其中。「藐視吳臣若小兒」,這英氣中流貫着關羽的自明、自信和自傲。首先是自明,東吳之計,關羽心明如鏡。當魯肅相請赴會,關羽當即應允。關平不解地問父親:「魯肅相邀,必無好意;父親何故許之?」關羽笑曰:「吾豈不知耶? 此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吾不肯還三郡,故令魯肅屯兵陸口,邀我赴會,便索荊州。吾若不往,道吾怯矣,吾來日獨駕小舟……」其次是自信,當關平勸父親不必冒險親蹈虎狼之穴時,關羽頗為自負地說:「吾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自信與自傲的臨界是很難確定的,關羽的自信之中含有很大成分的自傲。如馬良勸諫他不可輕往,關羽以蔑視古今英雄的口吻回答:「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學萬人敵者乎!」關羽的自明、自信和自傲是他英氣的逼人內在根據,小說家對此刻畫得極有分寸,又有層次感。

關羽英氣流貫在單刀赴會的全過程。那居高臨下的氣勢,遠望:「一面紅旗,風中招展,顯出一個大『關』字來。」近觀:「見雲長青巾綠袍,坐於船上」;對面,魯肅「舉杯相勸,不敢仰視。雲長談笑自若」。魯肅提出取西川,還荊州一事,關羽以「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推託;魯肅講敘當年借荊州的情義和原故,關羽以「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與也」為遁詞推託,弄得魯肅始終不能圍着話題談下去。正在這時,周倉在階下厲聲發話,關羽順勢借題發揮,一邊機敏地斥退周倉讓他與關平約號接應,一邊奪過大刀。並佯裝醉酒,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巧妙地抓住人質,扯到江邊,呂蒙、甘寧「見雲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肅被傷,遂不敢動」。直到船邊,關羽卻才放手,與魯肅作別。整個酒宴,關羽處處占主動,揮灑自如地牽着魯肅的鼻子走,其英氣咄咄逼人。

單刀赴會關羽表現得儒雅灑脫,落落大方,然而在英氣之中也逸出一股剛氣、傲氣,昭示着關羽英雄性格中潛在的剛愎自矜、虛榮好名的悲劇因素。只不過此時在關羽性格發展史上,這種悲劇因素還沒有起決定作用,還被英氣掩藏着,只是讓人有些感覺罷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