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韋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韋曜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韋曜字弘嗣,吳郡雲陽人也。少好學,能屬文,從丞相掾,遷太子中庶子。時蔡穎亦在東宮,性好博弈,太子和以為無益,命曜論之。和廢后,為黃門侍郎。孫亮即位,為太史令,撰《吳書》孫休踐阼,為博士祭酒。命曜依劉向故事,校定眾書。又欲延曜侍講,而左將軍張布近習寵幸,事行多玷,憚曜侍講儒士,又性精確,懼以古今警戒休意,固爭不可。休深恨布,然曜竟止不入。孫皓即位,為侍中,常領左國史。時所在承指數言瑞應。皓以問曜,曜答曰:「此人家筐篋中物耳。」又皓欲為父和作紀,曜執以和不登帝位,宜名為傳。如是者非一,漸見責怒。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又於酒後使侍臣難折公卿,以嘲弄侵克、發摘私短以為歡。

時有衍過,或誤犯皓諱,輒見收縛,至於誅戮。曜以為外相毀傷,內長尤恨,使不濟濟,非佳事也,故但示難問經義言論而已。皓以為不承用詔命,意不忠盡,遂積前後嫌忿,收曜付獄,是歲鳳凰二年也。曜因獄吏上辭曰:「囚昔見古歷注所紀載多虛無,在書籍者亦復錯謬。因尋控傳記考合異同採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紀事尚未成又見劉熙所作釋名時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職訓及辯釋名各一卷欲表上之,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書之垢,故又以詰曜。而華核連上疏救曜,皓不許,遂誅曜,徒其家零陵。(節選自《三國志·吳書》)

譯文

韋曜,字弘嗣,是吳郡雲陽人。他年少時好學。檀長寫文章.任丞相的椽吏。升任為太子中庶子。當時蔡穎也在東宮,他一向喜愛下棋,太子孫和認為下棋沒有益處,故讓韋曜來論說此事。孫和被廢黜後,韋曜任黃門侍郎,孫亮即位,韋曜為太史令,撰著《吳書》。孫休登基後,韋曜被任命為博士祭酒。孫休命令韋曜依照劉向所創體例,校核審定各類書籍,叉打算請韋曜擔任侍講。而左將軍張布是孫休親近的寵臣,做事頗有過錯,害怕韋曜任侍講儒士後,因為韋曜性情處事明察剛正,怕他用古今事情為例警戒孫休的認識,就堅決爭辯說韋曜不能擔任此職。孫休極為惱恨張布,然而韋曜最終還是被阻止,未能入宮。

孫皓即住以後,韋曜擔任侍中,長期兼任左國史。其時孫皓周圍的人迎合孫皓旨意,多次說出現祥瑞感應現象。孫皓以此詢問韋曜,韋曜回答說:「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東西而已」孫皓又想為自己父親孫和作「紀」,而韋曜堅持以孫和未登帝位為據,認為只宜將其歷史記栽文字定作「傳」。類似事情並非一次,漸漸地韋曜受到孫皓的責怪怨怒,孫皓每次設宴,沒有不是一整天的,坐席中人不管能否飲酒都以七升為必飲限量,即使不必全部入口,也都要強灌喝完。另外孫皓在酒後讓侍臣侮辱詰責大臣們,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為樂趣。這時誰要有所過失,或者誤犯孫皓之諱,就被拘捕,甚至被誅殺。韋曜認為朝臣在公共場合相互謗毀傷害,內心就會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濟,這並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難題只是提問經典的辭義理論而己。孫皓認為韋曜不接受詔命,有意不盡忠主上,於是將他對韋曜前後不滿的嫌隙忿恨積累一起,收捕韋曜投進監獄,這年是鳳凰二年(273)。

韋曜通過獄吏向孫皓上書說:「囚犯我過去發現古代曆法的注釋的記載有許多虛假而無根據的東西,書上的記載也有錯謬之處。我尋査考究所記,考核異同,採摭査詢得來的材料,來撰成《洞紀》一書,此事尚未完成。又看見劉熙所作的《釋名》,不時出現錯誤,而關於爵位一事,又有解析不對之處,又作《官職訓》與《辯釋名》各一卷,想呈獻陛下,懇求陛下垂恩憐惜省察。」韋曜希望因此求得免罪,而孫皓卻又怪他奏章的有墨污,又以此詰問韋曜。經而華核接連上奏營救韋曜,孫皓沒有準許,於是殺死韋曜,將他家屬流放至零陵。[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