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臧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臧霸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也。父戒,為縣獄掾,據法不聽太守欲所私殺,太守大怒,令收戒詣府,時送者百餘人。霸年十八,將客數十人徑於費西山中要奪之,送者莫敢動,因與父俱亡命東海,由是以勇壯聞。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遂收兵於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並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太祖之討呂布也,霸等將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見而悅之,使霸招吳敦、尹禮、孫觀、觀兄康等,皆詣太祖。太祖以霸為琅邪相,敦利城、禮東莞、觀北海、康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太祖之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後兗州定,翕、暉亡命投霸。太祖語劉備,令語霸送二人首。霸謂備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違命。然王霸之君可以義告,願將軍為之辭。」備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嘆息,謂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願也。」乃皆以翕、暉為郡守。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太祖破袁譚於南皮,霸等會賀。霸因求遣子弟及諸將父兄家屬詣鄴,太祖曰:「諸君忠孝,豈復在是!昔蕭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純焚室輿櫬①以從,而光武不逆,吾將何以易之哉!」東州擾攘,霸等執義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為都亭侯,加威虜將軍。又與于禁討昌豨,與夏侯淵討黃巾余賊徐和等,有功,遷徐州史。

沛國公武周為下邳令,霸敬異周,身詣令舍。部從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從討孫權,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張遼之討陳蘭,霸別遣至皖,討吳將韓當,使權不得救蘭。當遣兵逆霸,霸與戰於逢龍,當復遣兵邀霸於夾石,與戰破之,還屯舒。權遣數萬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蘭,聞霸軍在舒,遁還。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餘里,邀賊前後擊之。賊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眾。由是賊不得救蘭,遼遂破之。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行遇霖雨,大軍先及,水遂長,賊船稍近,將士皆不安。遼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鈍,寧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遼至,以語太祖。太祖善之,拜揚威武將軍。 註:①櫬(ch èn):棺材 ②謥詷,人名。

譯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華縣(今山東費縣方城鎮)人。父親臧戒,曾任華縣獄掾, 其間因依據國法,不肯聽任泰山太守憑私慾殺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並送到太守府去,當時監送者約有百餘人。臧霸當時十八歲,引領從客幾十人在費縣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奪救父親,監送者都不敢動,臧霸便與父親一起奔命於東海,而臧霸亦從此以勇猛健壯聞名於世。黃巾起義時,臧霸跟從陶謙擊破賊眾,授予騎都尉官職。於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與孫觀、吳敦、尹禮等聚合軍眾,臧霸為統帥,駐紮在開陽一帶。太祖曹操討伐呂布時,臧霸等帶兵往助呂布,呂布被擒後,臧霸隱身匿藏,曹操搜索,尋得臧霸,一見之下非常喜歡他,便使臧霸招降吳敦、尹禮、孫觀、孫觀之兄孫康等,往見曹操。

曹操以臧霸為琅邪相,任用吳敦作利城太守、尹禮任東莞太守、孫觀任北海太守、孫觀的哥哥孫康任城陽太守,割青、徐二州,交給臧霸。曹操在兗州時,任命徐翕、毛暉二人為將。兗州亂起,徐、毛二人都背叛。兗州之亂平定後,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訴劉備,讓他告訴臧霸奉上二人首級。臧霸便對劉備說:「我能依靠自力有所建樹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會做這種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違其命令。不過有意於稱王稱霸的君主應該以義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將軍為我(向主公)解說。」劉備便把臧霸所言告訴曹操,曹操嘆息,對臧霸道:「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卻能夠加以奉行,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於是讓徐翕、毛暉二人都做了郡守。當時曹操正與袁紹相對抗,而臧霸屢次帶領精兵進入青州,所以曹操能專心應付袁紹,不用顧念東方之事。

曹操在南皮打敗了袁譚,臧霸等前往祝賀。臧霸便求派子弟及諸將之父兄家屬前往鄴城,曹操說:「諸位忠心報國,但何必要如此來表現呢。昔日蕭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漢高祖沒有拒絕,耿純焚燒自己的房子、馬車、棺木追隨,而光武帝沒有辜負他的好意,現在我將用什麼來改變前人的做法呢!」當時東州紛亂,臧霸等執正匡義,征伐暴虐,使黃海、渤海、泰山地區清平安定,他的功沒有誰比他大的了,於是都被封為列侯。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時擔任威虜將軍。臧霸又與于禁討伐昌豨,與夏侯淵征討黃巾余賊徐和等,有功勞,升遷為徐州刺史。沛國人武周擔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認為他與眾不同,常到其舍做客。後來臧霸的從事謥詷不遵守法令,武周獲得他的罪狀,就拘押拷問謥詷使其死於獄中,臧霸更因此與武周友善。臧霸跟從太祖討伐孫權,先登入敵陣,再入巢湖,攻破居巢。

張遼討陳蘭時,臧霸被調到皖,討伐吳將韓當,使孫權不能前往救助陳蘭。韓當派兵迎戰臧霸,臧霸與韓當在逢龍作戰,韓當又派兵在夾石攔阻臧霸,臧霸與韓當作戰且打敗了韓當,帶軍隊回到舒城駐紮。孫權派幾萬人乘船駐紮在舒口,分兵前往營救陳蘭,聽說臧霸軍隊駐紮在舒城時,立即撤軍。臧霸引軍連夜追趕,到天明時,行軍一百多里,攔阻敵人前後夾擊。敵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者很多。於是吳軍不能救陳蘭,張遼便打敗了陳蘭。臧霸跟從太祖到濡須口征討孫權,與張遼同為前鋒,行軍途中遇上大雨,前鋒大軍先到,江水竟然增漲,敵船逐漸靠近,將士都惶恐不安。張遼想撤離,臧霸阻止張遼說 :「曹公很清楚戰事順利與否,怎麼可能會捨棄我們呢?」第二天,曹操果然發出撤軍令。張遼到了太祖處,把臧霸之言告訴太祖。曹操認為臧霸做得好,授予揚威將軍、假節的稱號。後孫權請求投降,太祖還師。便留臧霸與夏侯惇等駐紮在居巢。[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