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王粲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王粲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父謙,為大將軍何進長使。以疾免,卒於家。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太祖闢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觴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列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

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互之舉也。」後遷軍謀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弛,興造制度,粲恆典之。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然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集二子,為魏諷所引,誅。後絕。

譯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陽高平人。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都位列漢代的三公。父親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何進因為王謙是名公的後代,想要(讓自己的女兒)與王謙結成婚姻關係,叫兩個女兒出來拜見王謙,讓他從二人中選擇一個。王謙沒有答應。因病免了官職,最後在家中死去。

漢獻帝向西遷都,王粲也遷居到長安,左中郎將蔡邕看到了他感到很吃驚。當時蔡邕的才學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權重,受到重視,常常車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賓客滿坐。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來訪,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王粲到了之後,看到他年紀輕,體貌短小,所有座客都很吃驚。蔡邕說:「這是王暢的孫子,有奇異的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章書籍應當全部送給他。」十七歲時,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黃門侍郎的官職,因為西京擾亂,都沒有去接受官職。於是到荊州投靠劉表。劉表因為王粲身材短小、相貌不揚並且隨隨便便、不拘小節,不太重視他。

劉表死了後,王粲勸劉表的兒子劉琮,讓他歸附了曹操。曹操召用王粲為丞相掾,並且賞給關內侯的爵位。曹操在漢水之濱設酒宴,王粲雙手捧杯敬賀說:「當今袁紹在黃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併全國,然而他愛賢才卻不能使用賢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離開了他。劉表在荊州一帶從容不迫,安閒自在,暫時不動,觀察等待時機,自認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壓倒商朝)。在荊州躲避戰亂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眾的人,劉表不知重用他們,所以國家危急卻沒有輔佐的人。您打下冀州的時候,剛到那裡就整頓武器裝備,招攬豪傑而重用他們,而縱橫馳騁天下;等到平定了長江、漢水,招納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們的職位,讓天下人歸心,遠遠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將都被任用,英雄竭盡全力,這是夏、商、周三代開國之君的措施啊。」後來王粲被調動官職任軍謀祭酒。魏國建立以後,曹操授予他侍中的官職。他廣泛認識事物,知識豐富,有問必能對答。當時昔日的法度荒廢、鬆弛,需要創立新的規章制度,王粲經常主持這件事。

當初,王粲和別人一起走路,讀路邊的碑文,那人問:「你能背誦嗎?」王粲說:「能。」那人就讓他背誦碑文,一個字也不錯(漏)。曾經觀看人下圍棋,擺在棋盤上的棋子被攪亂了,王粲替他們照原樣恢復,把棋子再擺上。下棋的不相信,用頭巾把棋局蓋上,讓他再用其他的棋盤把棋子照原樣擺上。擺好後用來互相核對比較,棋子的位置一個也不錯。他的很強的記憶力就像這樣好。他還擅長計算,作算術,能大致通曉道理。他擅長寫文章,提筆就能寫成,沒有需要改動的地方,當時的人常常認為他是事先寫好的;然而即使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過提筆寫成的文章。他寫下的詩、賦、論、議將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隨曹操軍隊伐征東吳。二十二年春天,在行軍路上病死,當時四十一歲。王粲有兩個兒子,受魏諷的牽連,都被殺了。後代斷絕。 [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