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楊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楊阜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人也。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參軍事。

馬超之戰敗渭南也,走保諸戎。超率諸戎渠帥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盡兼隴右之眾,凡萬餘人,攻城。阜率國士大夫及宗族子弟勝兵者千餘人,使從弟岳於城。上作偃月營,與超接戰。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別駕閻溫循水潛出求教,為超所殺,於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計。阜流涕諫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義相勵,有死無二。棄垂成之功,陷不義之名,阜以死守之。」遂號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請和。超入,拘岳於冀,殺刺史、太守。阜內有報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頃之,阜以喪妻求葬假。阜外兄姜敘屯歷城阜少長敘家見敘母及敘說前在冀中時事獻欷悲甚敘母慨然敕敘從阜計約誓既明十七年九月與敘起兵於鹵城阜與超戰,身被五創,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張魯。隴右平定,太祖封討超之功,賜阜爵關內侯。

阜常見明帝著繡帽、被縹綾半褒。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帝既新作許宮,又營洛陽宮殿觀閣。阜上疏曰:「古之聖帝明王,未有極宮室之高麗以凋弊百姓之財力者也。慎守天位,以承祖考,巍巍大業,猶恐失之。不夙夜敬止,允恭恤民,而乃自暇自逸,惟富台是侈是飾,必有顛覆危亡之禍。君作元首,臣為股肱,存亡一體,得失同之。陛下不察臣言,恐皇祖烈考之祚,將墜於地。使臣身死有補萬一,則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謹叩棺沐浴,伏俟重誅。」奏御,天子感其忠言,手筆詔答。每朝廷會議,阜常侃然以天下為己任。

譯文

楊阜,字義山,是天水冀城人。被考察推舉為孝廉,將徵召到丞相府,州中上表請求把他留下來參贊軍事。

馬超在渭南戰敗,逃走退守到西北諸戎族中。馬超率領各部族的頭領來襲擊隴上的各郡縣,隴上郡縣都響應他,只有冀城擁護州郡的命令而堅守。馬超兼併了所有隴西的軍隊,共有一萬多人,攻打冀城。楊阜率領城中能夠作戰的的官員和同族子弟一千多人,讓堂弟楊岳在城牆上設置半月形的營陣,與馬超交戰。從正月至八月一直堅守,但援兵未來。州中派遣別駕閻溫沿着河水潛出求救,被馬超殺掉,於是刺史、太守恐懼失色,開始有了投降馬超的打算。楊阜流着眼淚規勸說:「我們率領父兄子弟用道義相互勉勵,除了死沒有另外的打算。放棄馬上就要到手的成功,卻陷入了不義的名聲中,我楊阜拚死也要守住城。」說完就嚎啕大哭。

刺史、太守最後還是派人求和。馬超進城後,把楊阜拘押在冀城,殺了刺史、太守。楊阜心裡懷有向馬超報仇的意願,但沒有得到合適的機會。不久,楊阜因妻子死去請假安葬。楊阜的妻兄姜敘在歷城駐兵。楊阜年幼在姜敘家裡長大,見到姜敘的母親和姜敘,說起前些時候在冀城中的事情,抽噎流淚非常悲痛。姜敘的母親十分感慨,命令姜敘聽從楊阜的計策。誓約明確之後,建安十七年九月,楊阜和姜敘在鹵城起兵。楊阜與馬超交戰,身上受了五處傷,他族中的兄弟戰死了七人。馬超最終向南投奔張魯。隴右平定之後,太祖封賞討伐馬超有功之人,賜給楊阜關內侯的爵位。

楊阜曾經看見魏明帝戴着繡花帽,穿着縹綾做的半袖衣。楊阜問明帝說:「這在禮節上是什麼禮服呢?」明帝默不作答,從此不穿上禮服就不出來見楊阜。明帝已經新建了許昌的宮殿,又修建洛陽的宮殿觀閣,楊阜上疏說:「古代聖帝明王,沒有把宮殿建造得極其高大華麗來耗損百姓的財力的。謹慎地守護王位,來繼承祖先的基業,如此宏偉壯觀的基業,還擔心失去。不日夜恭謹,信實恭勤地體恤百姓,卻竟然只顧自己悠閒安逸,一心想着擴充修飾宮室樓台,(國家)就一定會有被顛覆滅亡的災禍。君王好似人的頭領,臣子好似人的大腿胳膊,生死結為一個整體,得失相同。陛下如果不採納臣的話,恐怕祖先開創的帝位,將會墜落於地。假如我死去能彌補萬分之一,那麼臣死的日子,就是臣的再生之年。臣恭敬地撫着棺木沐浴淨身,俯伏等候陛下的嚴懲。」奏章呈交皇帝,天子被他的忠言感動,親筆寫下詔書回復。每當朝廷聚會討論,楊阜經常仗義執言,把國家大事看作自己的職責。[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