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志·宗預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志·宗預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原文

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建興初,丞相亮以為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預將命使吳,孫權問預曰:「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預對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權大笑,嘉其抗直,甚愛待之,見敬亞於鄧芝、費禕。遷為侍中,徙尚書。

延熙十年,為屯騎校尉。時車騎將軍鄧芝自江州還,來朝,謂預曰:「禮,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預答曰:「卿七十不還兵,我六十何為不受邪?」芝性驕傲,自大將軍費禕等皆避下之,而預獨不為屈。預復東聘吳,孫權捉預手,涕泣而別曰:「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衰老,恐不復相見!」遺預大珠一斛,乃還。遷後將軍,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節選自《三國志,宗預傳》)

譯文

宗預,字德艷,南陽郡安眾縣人,建寧年間隨張飛入蜀。建興初年(223年),丞相諸葛亮讓他擔任主簿,升為參軍右中郎將。等到諸葛亮逝世,吳國擔心魏國有可能趁蜀國失去重成功蜀國,整天八丘守兵1萬人,一方面打算救援蜀國,另一方面企圖趁勢與為國爭分蜀國土地。蜀國聽說後,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被異常的變故。宗預身負使命出使東吳,孫權對宗預說:「東吳與西蜀,就如同是一家,而我聽說貴國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守部隊,這是為什麼?」宗預回答說:「在下認為東吳增添巴丘的戎族,悉數增加擺地攤的守兵,都是事情和形勢使然,全不值得過問。」孫權大笑,鑑賞它能抗禮之言,非常喜歡他,對他施以特別的禮拜,他在東吳被敬重的程度,僅次於鄧芝,費禕。於是宗預被升為侍中後調任尚書。

延熙十年(247年)宗預擔任屯騎校尉。當時車騎將軍鄧芝從江州回到朝廷,對宗預說:「周禮規定,六十歲就不能帶兵上陣,而您剛剛又接受帶兵打仗的任務,什麼原因?」宗預回答說:「你七十歲還帶兵在外,我六歲的人為何不能授出征之命呢?」鄧之性情驕傲,自大將軍費禕以下,都迴避他的傲氣屈身下位,唯獨宗預不向他低頭。宗預再次東行訪問東吳,回國時,孫權握着宗預的手,流着眼淚說:「您總是身負使命來結成兩國的友好關係,如今您年歲已高,我也已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見了」贈送給宗預一斛大珍珠,於是回國。升為後將軍,杜杜永安,就地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