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叉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叉草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細,斜升或匍匐,有條狀披針形鱗片,赤褐色。葉簇生,葉柄禾稈色,上面光滑,有四棱;生孢子囊的葉片矩圓狀卵形;不生孢子囊的葉較小,小羽片矩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尖鋸齒。孢子囊群線形,連續排列於孢子葉邊緣,但小羽片的頂部及基部無孢子囊分布,有羽片3-5對,下部的羽片有柄,向上無柄,有側生小羽片1-3對,或有時僅為2叉,頂生小羽片特長,和其下的一對合生,小羽片披針形,除不生孢子囊的頂部有細鋸齒外均全緣。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鳳冠草

拉丁學名; Pteris ensiformis Burm.

別稱; 鳳凰草、鳳尾草、三叉草、小鳳尾、翠雲草、山鳳尾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科; 鳳尾蕨科

種; 劍葉鳳尾蕨

正文; 鳳冠草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

鳳凰草(《生草藥性備要》),鳳尾草(《嶺南採藥錄》),三叉草(《廣州植物志》),小鳳尾、翠雲草(《嶺南草藥志》),山鳳尾、井邊茜(《廣東中藥》)。

來源

為鳳尾蕨科植物劍葉鳳尾蕨的全草。

植物形態

劍葉鳳尾蕨

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根莖短細,斜升或匍匐,有條狀披針形鱗片,赤褐色。葉簇生,葉柄禾稈色,上面光滑,有四棱;生泡子囊的葉片矩圓狀卵形,長10~25厘米,寬5~15厘米,2回羽狀分裂,有羽片3~5對,下部的羽片有柄,向上無柄,有側生小羽片1~3對,或有時僅為2叉,頂生小羽片特長,和其下的一對合生,小羽片披針形,除不生孢子囊的頂部有細鋸齒外均全緣;不生孢子囊的葉較小,小羽片矩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尖鋸齒。孢子囊群線形,連續排列於孢子葉邊緣,但小羽片的頂部及基部無孢子囊分布。

生於溪邊或林下陰濕處。分布華南、福建、台灣等地。

採集

春、夏、秋季採收。曬乾。

性味

味淡微苦,性寒。

①《嶺南採藥錄》:"味苦,性微寒,有小毒。"

②《廣東中草藥》:"淡微苦微澀,性涼。"

功用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治痢疾,瘧疾,黃疸,淋病,下血,血崩,跌打損傷,扁桃體炎,腮腺炎,瘡毒,濕疹。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折傷,或洗疳、疥瘡,亦治痢疾,又退黃氣。"

②《嶺南採藥錄》:"專解腹中邪熱諸毒,殺蟲。治鼻衄,諸下血,血崩,血痢,便毒腫痛。其子內服,治心氣痛。"

③《廣州植物志》:"治瘧疾及淋病。"

④《廣東中草藥》:"清熱消滯,涼血解毒。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夏天感冒發熱,泌尿系感染,癤腫,皮膚濕疹。"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臨床應用

治療各型細菌性痢疾(不包括暴髮型)

用干品去根莖,切碎。每斤加水15斤煮沸1小時,過濾,殘渣再加水10斤煮沸半小時,過濾。兩次濾液合併,加熱濃縮至每毫升含0.5克生藥的濃度(即60毫升相當1兩生藥),加防腐劑備用。劑量:成人日服60~120毫升,1次或分次服,7天為一療程。可同時用等量藥液行保留灌腸,每日1次。經治療85例,痊癒率57%,其中成人痊癒率達93%。治癒病例膿血便消失的平均時間為3.5天,大便成形為6.2天,大便次數轉入正常為4.7天,體溫下降為2.7天,腹痛消失為3.7天,大便培養轉陰為5.5天。用藥期間未見嚴重副作用,少數有嘔吐、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停藥後即好轉。認為劑量大者,效果較好;一次服藥比分次服藥療效高;加用灌腸不能提高治療效果。[1]

參考文獻

  1. 三叉草的功效與作用, 360國學 ,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