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十六盪 |
中文名稱:三十六盪 拉丁文名:RadixetRhizomaTylophora 別 稱:老君須、雞骨香、雙飛蝴蝶 界:植物界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 毒性:小毒 分布區域:雲南、廣西、廣東、湖南和台灣 |
三十六盪,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卵葉娃兒藤Tylophoraovata(Lindl.)Hook.exSteud.的根或全株。具有祛風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咳喘痰多,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莖上部纏繞;全株被銹色黃柔毛;鬚根淡黃白色,有香味。
單葉對生;葉柄長0.4-1.4cm;葉片卵形,長2.5-6cm,寬2-5.5cm,先端急尖,具小尖頭,基部淺心形,全緣,兩面密被短柔毛,中脈兩面突起,側脈4-5對。
聚傘花序傘房狀,腋生,通常不規則二歧,着花多朵;花萼5裂,淡黃綠色,有緣,裂片卵形,內面基部無腺體;花冠5深裂,輻狀,淡黃色或黃綠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平展,徑約5mm,兩面被柔毛;副花冠裂片卵形,貼生於合蕊冠上,背部隆腫;雄蕊5,花絲連成筒狀,包圍雌蕊,紫色,花葯2室,先端有圓形薄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圓球形,平展;子房無毛,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花柱短,連合,柱頭五角狀。
蓇葖果雙生,圓柱狀披針形,長達7cm。種子卵形,先端截形,具長約3cm的白色絹質種毛。花期4-8月,果期8-12月。[1]
植物種屬
蘿藦科娃兒藤屬卵葉娃兒藤。
分布區域
道地產區
產於雲南、廣西、廣東、台灣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灌木叢中、山谷或雜木林中。
藥用價值
一、
功能:祛風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
主治:風濕痹痛,咳喘痰多,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孕婦及體虛者禁服。本品有毒,服用過量易致中毒,表現為頭暈眼花、嘔吐、四肢無力、麻木,嚴重者呼吸困難、心跳由強變弱,最後因心跳停止而死亡。
化學成分:全株含娃兒藤定鹼和娃兒藤寧鹼。
相關論述:
1、《廣西中藥志》:「祛風,止咳化痰,散瘀,催吐。治氣喘痰咳,跌打刀傷,風濕痛。」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定喘,散瘀,止痛。」
3、《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除濕,散瘀止痛,止咳定喘,解蛇毒。」
相關配伍:
1、治風濕腰痛:(藤細辛)根6-9g,牛尾菜3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哮喘頑痰:三十六盪15g,煎水服。痰吐出後,用大薊12g,金不換15-24g,小羅傘9g,煲豬肉食。(《廣西中藥志》)
3、治瘡瘍潰爛:藤細辛根煎水洗。
4、治竹葉青蛇、眼鏡蛇咬傷:(藤細辛〕鮮根搗爛,加酒適量調勻,由上而下塗擦傷口周圍。(3-4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採收加工:冬季挖取根部,抖盡泥沙,曬乾。或收集全株,切段,曬乾。
藥材性狀:
根莖粗短,呈結節狀,上端有莖殘基,下端叢生多數細根。根細長,略彎,長10-15cm,直徑1-1.5mm,表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具細縱皺紋;體輕,質脆,易折斷,粉質,斷麵皮部灰白色,木部淡黃色,置紫外光燈下觀察,顯淡黃色熒光。氣微香,味辛、麻舌。莖類圓形,細長,稍扭曲,直徑1-2mm,表面黃綠色至淡棕色,被柔毛,其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長卵形,長2.5-4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全緣,略反卷,上面暗綠色,下面黃綠色至灰黃色,兩面被柔毛;葉柄短,長約5mm。根以條長、粉質、斷面灰白色者為佳。全株以色黃綠、葉完整者為佳。[2]
二、
【出處】《南寧市藥物》
【拼音名】Sān Shí Liù Dànɡ
【別名】老君須;雞骨香、雙飛蝴蝶(《南寧市藥物志》),土細辛、藤葉細辛、哮喘草、關腰草、芒尾蛇、毛管細辛(《廣西中藥志》),三十六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落地蜘蛛、落地金瓜(《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卵葉娃兒藤的根及根莖。冬季挖取根部,抖去泥沙,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藤本,長達數米。莖圓柱形,密被倒生細柔毛。單葉對生;長卵形,長2.2~6.6厘米,寬1.4~3.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緣,兩面密被短柔毛,中脈兩面凸起;葉柄長O.4~1.4厘米,密被短毛。聚傘花序腋生,被毛倒生;苞片錐尖,綠色;花萼淡黃綠色,被長毛,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平展,徑約6毫米,內面暗紫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外面色較淡,疏生短柔毛;副花冠具細小的鱗片5枚,肉質;雄蕊5,花絲連成筒狀,包圍雌蕊,紫色,花葯2室,頂端有白色腎形薄膜1片;子房上位,花柱短,連合,柱頭盤狀。菁莢果2,長達10厘米,具宿萼。種子多數,扁卵形,先端有白色長毛。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或路旁。分布雲南、廣西、廣東等地。產廣西、廣東等地。
【性狀】根多數,叢生,呈細圓柱形,長3~17厘米,徑約1毫米,表面棕黃色,有細縱紋,下部往往折斷;根莖短,頂端有殘留的莖基。質脆,易折斷,皮部帶白色,木部淺黃色。
【化學成份】含生物鹼、黃酮甙、揮髮油和單糖。可能有強心甙。
【性味】《廣西中藥志》:"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南寧市藥物志》:"行氣,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治跌打,刀傷,喘咳,風濕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注意】孕婦及體弱者慎服。
【附方】
①治哮喘頑痰:三十六盪五錢。煎水服。痰吐出後,以大薊四錢,金不換五至八錢,小羅傘三錢,煲豬肉食。(《廣西中藥志》)
②治毒蛇咬傷:三十六盪鮮品搗爛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三十六盪全草加水濃煎成1:2煎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飯後服。或用複方三十六盪片劑(三十六盪全草1份,小葉榕3份,每片0.3克),每日3次,每次3片,飯後服,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據觀察服用三十六盪煎液三個療程的146例,有效率為78.1%,其中近期控制占14.3%,顯效占23.2%;服用複方片劑三個療程的261例;有效率為87.7%,其中近期控制率占5.7%,顯效23.7%。兩種劑型對單純型的療效均高於喘息型。從臨床實踐中,證明此藥確具止咳、祛痰作用,但常致嘔吐。此後曾從三十六盪中提取出總鹼Ⅱ,與葫蘆茶浸膏配成糖漿,每30毫升相當於三十六盪原生藥2錢,葫蘆茶原生藥1兩。成人日服3次,每次1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據120例三個療程的觀察,近期控制24例(占20%),顯效49例(占40.3%),有效率較煎液或片劑均高,而且大大減少了嘔吐。如以葫蘆茶與三十六盪同煎,也能降低嘔吐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