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縣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萬州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北部,處三峽庫區腹心,屬長江上游區域中心城市。

萬州區東臨雲陽縣,南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和湖北利川市,西頻忠縣和梁平縣、北界開縣和四川開江縣。萬州區幅員面積3457平方公里。至2014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62.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1.11%,城鎮人口突破百萬大關。

萬州區位獨特,歷為渝東北、川東、鄂西、陝南、黔東、湘西的重要物資集散地,距重慶主城區和湖北宜昌200公里以上,是200公里半徑範圍內城市人口唯一超過80萬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是擁有機場、鐵路、高速公路、深水港碼頭和海關口岸,國際保稅物流的一個交通樞紐的城市。萬州軌道交通也即將興建。萬州區為"全國地名公共服務示範區",獲得過"重慶市文明城區"、"平安建設先進區(縣)"、"平安暢通縣區"等榮譽稱號。[1]

建制沿革

萬州,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朐忍縣。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 216 ),劉備分朐忍地置羊渠縣,為萬州建縣之始;蜀漢建興八年( 230 ),省羊渠置南浦縣。

南北朝,西魏廢帝二年( 553 ),改南浦為魚泉縣;北周先改魚泉縣為安鄉縣,後又改萬川縣,與南州和萬川郡同治。

隋朝,開皇十年( 598 ),廢萬州郡,改萬川縣為南浦縣,與南州同治;煬帝大業三年( 607 ),省南州、南浦縣歸屬巴東郡。

唐代,武德二年( 619 )置南浦郡,領梁山、南浦、武寧 3 縣;武德八年改南浦郡為浦州;貞觀八年( 634 )改浦州為萬州;天寶元年( 742 )改萬州為南浦郡;乾元元年( 758 )恢復萬州,仍與南浦縣同治。

宋朝,沿循唐制。

元代,世祖至元二十的年( 1283 ),省南浦縣入萬州,領武寧一縣。

明朝,洪武四年( 1371 ),並武寧縣入萬州,洪武六年( 1373 )降萬州為萬縣。

清代,沿循明制。

民國二十四年( 1935 ),設萬縣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92 年設萬縣市,轄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開縣、梁平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3區8縣。

1997年,重慶恢復中央直轄市,撤萬縣市,設萬縣移民開發區和萬縣區。

1998年,萬縣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管轄。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底,萬州區轄52個鄉、鎮、街道,分別為:柱山鄉、九池鄉、鐵峰鄉、黃柏鄉、溪口鄉、燕山鄉、長坪鄉、梨樹鄉、普子鄉、地寶鄉、茨竹鄉、恆合土家族鄉、高峰鎮龍沙鎮響水鎮武陵鎮瀼渡鎮甘寧鎮天城鎮熊家鎮大周鎮小周鎮孫家鎮高梁鎮李河鎮分水鎮余家鎮後山鎮彈子鎮長嶺鎮新田鎮走馬鎮白土鎮長灘鎮白羊鎮太安鎮龍駒鎮太龍鎮羅田鎮新鄉鎮郭村鎮、高筍塘街道、太白街道、牌樓街道、雙河口街道、龍都街道、周家壩街道、沙河街道、鐘鼓樓街道、百安壩街道、五橋街道、陳家壩街道。[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萬州區地處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北部,位於東經107°55′22″-108°53′25″、北緯30°24′00″-25~31°14′58″之間。東與雲陽縣、南與石柱縣和湖北利川市、西與忠縣和梁平縣、北與開縣和四川開江縣接壤,東西長97.25公里,南北寬67.25公里,面積3457平方公里,距離重慶主城九區約228公里。

地形地貌

萬州區出露地層的地質年代多見於中生代三疊紀和侏羅紀,以侏羅紀分布最廣,三疊紀次之,局部地方有古生代二疊紀地層,也有新生代第四紀地層。地質構造線屬新華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帶武陵山褶皺帶西緣與大巴山弧形褶皺帶控制的四川菱形構造盆地的北東三北東方向延伸出境外,消失於七曜山背斜構造的北西側,形成向突向北西的萬縣弧形構造線。境內山丘起伏,最高點普子鄉沙坪峰,海拔1762米,最低點黃柏鄉處長江邊,海拔106米,低山、丘陵面積約占四分之一,低中山和山間平地面積約占四分之一,少平壩和台地,且零星散布。

氣候環境

萬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帶,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霜雪稀少。特徵為冬暖多霧;夏熱多伏旱;春早,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秋長,陰雨綿綿。年平均氣溫17.7°C,年平均年日照時數1484.4小時,年平均降水1243毫米,年平均蒸發總量達10.85億立方米。

水文環境

萬州區境內河流、溪澗切割深,落差大,呈枝狀分布,均屬長江水系。長江自西南石柱、忠縣交界的長坪鄉石槽溪入境,向東北橫貫腹地,經黃柏鄉白水灘流入雲陽縣,流程80.4公里。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江北的苧溪河、渡河、石橋河、汝溪河、浦里河,江南的泥溪河、五橋河、新田河共八條,溪溝93條,總水域面積為108.66平方米。[3]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3年,萬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2億元,增長12.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0.09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95.22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9.63億元,增長13.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6億元,增長15.9%。固定資產投資507.6億元,增長2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4億元,增長16%。

第一產業

2013年,萬州區糧食產量52萬噸;油料產量1.8萬噸,增長6%。蔬菜產量88.7萬噸,增長5.8%。肉類總產量7.8萬噸,增長2.8%。新建柑橘基地3萬畝、蔬菜基地5100畝、標準化規模畜禽養殖場101個。新建名優小水果、名特水產、中藥材、林木花卉、茶葉、煙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4.2萬畝。到201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54.77億元,增長5.5%;

第二產業

2013年,萬州區完成工業增加值293.2億元,增長11.6%。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戶。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萬州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69.2%。商品房竣工面積141.5萬平方米,增長9.4%;商品房銷售面積206.1萬平方米,增長3.6%。至201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392.05億元,增長12.2%;

第三產業

2013年,萬州區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612.7億元,增長22.2%。住宿和餐飲業營業收入48.5億元,增長17%。至年底,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743.4億元、貸款餘額378.4億元,分別增長19.4%和24.7%。接待遊客1228萬人次,旅遊收入46.5億元,分別增長9%和11.2%。至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324.40億元,增長10.9%。[4]

社會事業

綜合概述

至2014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62.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1.11%完成高鐵片區、雙松片區和沱口片區控規方案。經開區完成征地5000畝、場平整治3000畝。經開大道貫通,上海大道延伸段竣工,玉城大橋主體完工。2015年新增和改造公廁15座2015年續建長江三橋、新田港連接道路、城市外環新田至高峰高速公路連接線(新田長江大橋)、萬州機場改擴建、渝萬高鐵站場,保稅物流中心A型的建設,南山立交完工,山灣路高架橋,萬安大橋複線橋即將開始建設。以及停車誘導系統建設等等……

文化事業

至2012年末,萬州區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1個,鄉鎮和社區文化站52個,劇場影劇院3個。公共圖書館藏書30.0萬冊。城鄉有線電視用戶26.17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9.0%。

教育事業

2013年,萬州區建設鎮鄉中心幼兒園20所、農村教師周轉宿舍項目24個。至2013年底,有學校447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7所、普通中等職業學校13所、普通中學59所、小學158所、幼兒園209所。

科技發展

2013年,萬州區立項科技項目148個,其中國家級和市級30個。獲得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等授權專利324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新增市級高新技術產品4個。

醫療衛生

至2012年末,萬州區有衛生機構71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9個,衛生機構床位8241張。衛生技術人員8315人,其中醫生3163人,護師、護士3484人。三峽中心醫院通過國家三甲醫院複評,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通過國家二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複評。[5]

歷史文化

萬州烤魚

萬縣紅桔為"中國地理標誌"農產品,有果大色紅、易剝皮,果汁多特點,主產於太龍鎮、黃柏鄉等地。

萬縣胭脂魚

萬縣胭脂魚於2011年成功註冊為全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萬州烤魚

萬州烤魚採用"先烤後燉"的做法,融合了烤、燉兩種烹飪工藝。

萬州格格

萬州格格是萬州區特色小吃。把新鮮羊肉加入輔料後,放進蒸籠在旺火上蒸餾而成。

萬州榨菜

萬州魚泉榨菜是萬州區特色食品。分榨紅油、原味、麻辣、下飯菜等口味。是醃製而成。

風景名勝

至2013年底,萬州區有旅遊資源單體130餘個,其中省(市)級重點名勝區3個(青龍瀑布、潭獐峽、龍泉風景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西山碑、庫里申科墓、天生城、鐘鼓樓),省(市)級森林公園5個(大埡口、歇鳳山、貝殼山、烏龍池、泉活森林公園)和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鐵峰山)。

青龍瀑布

青龍瀑布位於萬州區甘寧鎮甘寧河段,是三峽庫區旅遊景觀鏈中的重要景觀,瀑布寬115米,高64.5米。

潭獐峽

潭獐峽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面積67平方公里,景區內峽谷、地縫、幽潭、溶洞頗具特色。

龍泉風景區

龍泉風景區位於萬州區長灘鎮、茨竹鄉境內,面積74平方公里,2000年11月被重慶市政府批准命名為市級風景名勝區。

天生城

天生城位於萬州區西北,面積400畝,山勢呈南北走向,北窄南寬,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500米,是長江三峽名勝區域內的重要景點。

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萬州區北部,面積9100公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屬城郊型森林公園。[6]

著名人物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楊吉甫(1904-1962),教育家,現代詩人。詩文曾在《北京晨報》、《京報》、巴金主編《水星》等刊物發表。

方敬(1914-1996),詩人、散文家、文學翻譯家和教育家,先後擔任過四川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重慶巿文聯主席、作協主席。

蔣孔陽(1923-1999),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著有《文學的基本知識》、《論文學藝術的特徵》、《文藝與人生》、《美在創造中》、《美的規律》等作品。

張永枚(1932-),軍旅作家,主要作品有《新春》、《西沙之戰》、《省港奇雄》、《美軍敗於我手》等,榮獲過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