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洞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七洞溝古稱虎跳岩、飛泉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和省級影視拍攝基地。景區位於長壽之鄉、中國十佳生態養生旅遊名縣、2019中國最美縣域——長寧縣境內,距成貴高鐵長寧站12公里,為典型丹霞峽谷地貌,森林覆蓋率高達96%,桫欏群落成片,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4.7萬個,高居四川第一,夏季氣溫比宜賓市區低近10度,是著名避暑勝地和天然氧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個洞崖墓群(東漢)、東漢古寺飛泉寺、千年楠木林、9D雲海玻璃橋、甘泉洞和桫欏溝、洪謨溝、象鼻溝、胭脂溝等多個景點,並有大峽谷生態漂流、高空滑索和旱滑道等多個體驗項目。
2020年2月,為向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護工作者致敬,自2020年自疫情結束起至12月31日止,將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全部免收門票。
中文名:七洞溝
地理位置: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古河鎮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8:30——18:00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58元
占地面積:20 km²
著名景點:七個洞崖墓群(東漢)、9D雲海玻璃橋、東漢古寺飛泉寺、千年楠木林、洪謨溝、桫欏溝、大峽谷生態漂流、高空滑索、甘泉洞、象鼻溝、胭脂溝
珍稀植物:恐龍時代植物活化石「桫欏」
目錄
地理環境
綿溪河大峽谷地處北緯28.5度,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充沛的雨水和宜人的氣候適應各種亞熱帶植物生長,峽谷內的七洞溝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沒有工業污染,原住居民少,負氧離子含量極高,使得這裡空氣清新,是一座難得的天然氧吧。四川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於2011年4月30日對胭脂沱河邊、胭脂沱瀑布等處進行了負氧離子測定。監測結果表明,胭脂沱瀑布處的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含量竟達到了47000個。如果是在夏季監測,負氧離子含量還要更高。
七洞溝處在一個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寬10餘公里的台地中部。這個台地東北至瀘州市合江縣和重慶江津區,西南截止於宜賓市長寧縣開佛鎮的佛來山,綿溪河橫切台地,形成綿溪河大峽谷。按照空氣動力學原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台地上的冷空氣,源源不斷地下沉匯聚到綿溪河大峽谷內,使綿溪河大峽谷中一直保持着較低的溫度,成為天然的大空調,是一個極好的避暑勝地。夏季時節,景區內溫度只有20來度,極其涼爽。而景區外,則是30多近40度的高溫。每到夏季避暑季節,周圍的農民、古河鎮的市民、乃至長寧和江安縣城的人們都相約到這裡納涼避暑。
歷史文化
七個洞崖墓群所在的長寧縣古河鎮古時位於古巴國和古蜀國邊界。公元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著名謀臣張儀、大夫司馬錯等領三十萬大軍入川滅掉巴、蜀兩國,統一了四川盆地。為加強對四川盆地的控制,秦國移關中「秦民萬家」約數萬人至巴蜀,稀釋川中原有民族,這過程中關中的土洞墓習俗也被帶到了盆地,由於四川盆地的紫土無法像關中黃土那樣便於挖掘土洞墓,於是移民們因地制宜地利用四川當地常見的丹霞崖壁開鑿崖洞墓,到了兩漢時期,四川盆地的崖洞墓發展到了鼎峰,七個洞崖墓群也產生於這一時期,在綿溪河幾公里河道兩岸有着近百座東漢崖墓。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投降司馬氏後,為了防止蜀人反叛,司馬氏不僅把蜀漢的皇室、王公貴族、文武官員遷出,甚至還把一些豪強地主、普通百姓三萬餘家約15萬人強行遷往異地。隨着豪強大戶的外遷,崖洞墓這一奢侈的墓葬形式在四川地區迅速減少。東漢過後的兩晉時期,四川內戰連連,成漢政權建立後,引僚人入蜀以充實因戰爭而荒蕪的城鎮,據統計,成漢時入蜀的僚人就有約十餘萬戶約五十八萬人。其時蜀地已經十室九空,蜀人傷亡殆盡,僚人生性兇悍,客強主弱,蜀人紛紛逃離故土,盆地成為了僚人的天下,僚人有穴居的習慣,再加上崖洞墓向來有事死如生的傳統,墓內仿照墓主生前居室設置有石灶和石床,因此崖洞墓就成為了僚人現成的住所。
歷史故事
在綿溪河中,聳立着許多大石頭,成為綿溪河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說起這些大石頭,還很有來歷的,那就是當年周洪謨吆的一群「豬兒」,被識破天機後「豬兒」停下來,留在這裡成為了「豬兒陣」。周洪謨天資聰慧,自幼讀書上進,從小立志成就學業,也好助人為樂。當時,長寧縣下場鎮的長江村一帶,由於地處長江的右岸,受地球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河岸長期受到洪水的沖刷,出現經常塌方等現象,農民的房屋和稻田也經常被毀壞。此時,周洪謨僅有10歲,在古家河報恩寺讀書。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千方百計不讓洪水再沖刷堤岸,保護群眾的生命和財產。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把一些無用的大石頭,把它搬到江邊去,修築堤壩,這樣,洪水就沖不垮堤岸了,河邊也不會再垮塌了,農民的生命和財產也不再受到洪水的威脅了。他經常騎着竹馬到處找大石頭。找到石頭後就把石頭變成豬兒,把它吆到長江邊。就這樣,一堆堆、一塊塊大石頭,變成了一條條豬兒,在他的竹鞭指導下,乖乖地走到長江邊。
主要景點
9D雲海玻璃橋
七洞溝9D雲海玻璃橋橫騎南屏山山脈與佛來山山脈峽谷之上,全長386米,寬3.3米,垂直落差188米,在中國西南部地區長、寬、高都名列第一,是長寧旅遊大發展靚麗新畫卷之一。玻璃橋採用最新9D技術,以仿真場景與感應設置模擬多種特殊效果、立體畫面,將視覺、聽覺、觸覺和動感完美地融為一體,給遊客帶來驚心動魄的刺激感受。走在橋上,不僅可以俯瞰綿溪河,還可以飽覽南屏山脈、佛來山脈等2座群山的英姿;晴天時,藍天和白雲的倒影鋪滿天橋,讓人在對透明的腳下戰戰兢兢之餘,更樂享於踏雲而行的快感;而雲霧天氣時,玻璃橋則在霧中若隱若現,天上人間的美景更是讓人驚嘆不已。
玻璃橋橋面採用12+2.28+12+2.28+12三層超白鋼化夾膠玻璃組成,每平方米荷載量約為3.5KN(千牛)(約等於378公斤),每塊玻璃可承受1.4噸重量,同時具有抗彎曲、耐衝擊、強度高等特點。玻璃橋基礎部分由C40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樁基深度約12米左右,全部商玲約2200立方,主索採用單邊7根(兩邊共計14根)直徑46mm的強力鍍鋅鋼絲繩做為受力件,橋樑荷載量可以同時承載3000人。為確保安全,景區還在玻璃橋上增設了風速測量儀和橋面人流實時監控等設施,將每次上橋人流將控制在800人。同時,全面開展玻璃橋防鏽防腐處理工作,制定了定期維護工作機制,確保安全。
星空旱滑道
旱滑道全長328米,高差188米,沿佛來山山脈盤旋而下,像一條飛騰的巨龍,美麗壯觀[1] 。基礎部分,採用鋼筋混凝土澆築,主體滑槽用高密度花崗岩構建而成,滑道上面用陽光板全部封閉,以備陰雨天安全滑行,此滑道每天可滑行人數約為8000人,在體驗驚險刺激的同時,又起到了下山代步作用,是七洞溝廣受遊客歡迎的遊樂項目之一。
綿溪河大峽谷漂流
綿溪河大峽谷漂流河道全程3公里,有7個急灘,6個碧潭,採用無動力漂流專用橡皮艇自助漂流。河道周邊風景優美,山青水秀,叢林蔽日,森林覆蓋率達96%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炎炎夏日仍感清爽宜人。隨着河道一路往下,時而在湍急的水流中激盪而下,時而在水流平緩處悠閒戲水,讓遊客在漂流中,感受到夏日難得的涼爽,更得到了心理的釋放。
七個洞崖墓群和時光索橋
七個洞崖墓群位於綿溪河東岸的紅色砂岩峭壁上,開鑿於約2000年前的東漢。過去,當地人把七個洞稱為「蠻子洞」,認為是古時候蠻夷的住所,後來,經考古專家考證為東漢時期的崖墓群。崖墓的特點就是利用山崖開鑿墓室,從東漢時期開始至之後的約500年間,崖墓是四川,特別是川南長江及其支流兩岸地區典型的一種墓葬方式,在整個中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七個洞崖墓群有大小崖洞墓共28座,錯落分布在綿溪河畔的山崖上,其中7墓較集中,其餘21墓分散錯落分布。集中的7個墓按北斗七星的形狀排列,均為長方形弧形頂墓室,內部有聯通,墓門呈方形,由外到內逐層縮小。墓室、石棺和峭壁上有各種浮雕共189幅,如伏羲女媧、夫妻宴飲、飛龍、舞女、花卉、雜技、燈籠等,工藝精美,同時還有珍稀的文字題記7處,均為漢字,分二類:一為紀年,有「熹平元年」「延光元年」等;二為姓氏,有「黃是(氏)作此冢一門,?(該字不可辨認)究苦知者謂我直,不知者奴」等涉及墓主身份的多則題記,涉及「李」「黃」「趙」等姓氏,這也是宜賓境內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遺存,漢字題記以及漢族姓氏的出現,表明這些崖洞墓的主人為古代漢族人。沿着七個洞游步道往山上走大約三十米,有二十餘個離地面較近的崖墓,通過台階可以進入墓室內部。此外,附近崖壁上還有數個未完工的古崖墓,將兩千年前的崖墓開鑿過程完好地保留下來,在綿溪河上游幾公里範圍內還存在着另外幾十個東漢崖墓。
七個洞崖墓群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的七個洞崖墓群是宜賓這次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歷史最悠久的。在七個洞一側,是60米長,橫跨綿溪河的時光索橋,黃昏時分,崖墓和搖曳的索橋沐浴在夕陽的餘暉下,千年時光也似乎在此刻停滯,別有一番韻味。
桫欏溝
桫欏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當地群眾稱之為兩合河。它發源於古河鎮保民村,全長3公里多。因溝谷中長滿了有「活化石」之稱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而得名桫欏溝。桫欏溝,集中分布有幾十株桫欏樹,是景區桫欏分布最集中的景點。從桫欏溝往上,溪流形成一條高100多米的3級瀑布。
桫欏溝景區規劃建設面積5平方公里,環繞溪流瀑布建有長2公里多的觀景和遊覽步行道,步行道和9D雲海玻璃橋上山棧道相連。
象鼻溝
象鼻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此溝長3公里。相傳,在東漢時期,象鼻溝上有一座寺廟,叫象鼻寺。寺廟裡供奉有普賢菩薩。人們在晚上經常看到六牙白象這條溪溝里吸水,於是,人們就將此溝稱之為象鼻溝。周洪謨在史家鋪報恩寺讀書時,經常在老師牟秉常先生的帶領下,到象鼻寺向主持方丈學習,象鼻溝山腰修建有高空滑索。
胭脂溝
胭脂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西岸,發源於古河鎮興隆村,全長近4公里。相傳,每年七月初七,天上的七仙女都要下凡來到胭脂溝里來,驚動了諸路神仙,他們也紛紛出來迎接七仙女的到來。特別是螃蟹,這一晚溪溝里到處都是。
仙女們在胭脂溝里沐浴、嬉戲。久而久之,這溪溝里的水,也浸滿了仙女們身上的胭脂,溪水也發出淡淡的胭脂味道,因而得名胭脂溝。
其實,胭脂溝的溪水裡有胭脂的感覺,是因為溪水中含有豐富的偏硅酸,用含有偏硅酸的溪水洗手、洗臉,就像抹了胭脂一樣,因而稱之為胭脂溝。胭脂溝是七條溝中溪水流量最大的一條溝。溝內有多姿多彩的瀑布群。胭脂溝匯入綿溪河處有高灘子電站。緊鄰的是胭脂沱電站。
洪謨溝
洪謨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總長3公里多,因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國名儒周洪謨小時候在此學習過而得名。洪謨在附近報恩寺念書時見此處岩石天然形成石屋,環境又清幽雅靜,十分適合讀書,因此常來此處靜讀,後來洪謨以四川的鄉試第一名的身份進入全國會試,並在明英宗朱祁鎮親自主持的殿試策論中,深得賞識,英宗本想欽點他為狀元(第一名),但因為他「身材不碩」,似乎有礙大明帝國的形象,只得讓他委屈一下,做了榜眼(第二名)。直至今日,時有遊客帶着孩子來此處讀書片刻,以求得好兆頭。洪謨溝現有洪謨居、進士門等景點。
周洪謨以文起家,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左侍郎、禮部尚書,後加任加封太子少保、資政大夫,諡號「文安」,為官46年,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5朝4帝,經歷土木堡之變、京師保衛戰和奪門之變;他被明憲宗朱見深稱為「為國名儒」,讚揚他「貫通經史,識達天文,具忠愛之誠,啟沃兩京,傳我文明」;晚年退休後參與創建了翠屏書院(今宜賓市一中),洪謨以儒名世,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峨眉天下秀」這句享譽世界的形象口號,就來自周洪謨的《眉山天下秀》。後人爭相效仿,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周洪謨這樣造福桑梓的有用之人,也經常把孩子帶到這裡學習了解漢學知識。為了紀念這些事兒,人們就把這條溝命名為洪謨溝。沿洪謨溝溪流而上,修建了全長720米環形遊覽步道,沿着步道可以欣賞洪謨齋、洪謨墨、洪謨硯等天然丹霞景觀和億年前白堊紀時代的海洋遺蹟。
白馬溝
白馬溝位於綿溪河大峽谷東岸,溝長3公里多,是明代的「為國名儒」、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周洪謨讀書和在京為官省親時,經常拴白馬的地方,故名白馬溝。
相傳,周洪謨愛騎白馬,在報恩寺讀書時,在經常騎白馬到綿溪河大峽谷考察和研究漢文化。他騎的白馬就經常拴在這裡。
周洪謨是一個非常愛家的孩子,明朝正統十年(1445年)在他26歲時殿試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以後,經常回家看望妻子。為了能按時進院不遲到,又能見到妻子,他就將家鄉特有竹種——綿溪河大峽谷里的硬頭黃竹點化成白馬,騎着白馬往返於老家和京城。回家看望妻子市時,為了不被別人發現,他大多都把白馬又變回硬頭黃竹,放在白馬溝里。
白馬溝是東漢岩墓群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在紅色的砂岩石壁上,高高低低分布着20多個崖墓。有些矮的崖墓,遊客還可以走進洞中考察或觀賞。白馬溝已經修建了760米長的遊覽步行道,將綿溪河邊的遊覽步行道、七個洞東漢崖墓群和連成旅遊環線。白馬溝旅遊環線又通過時光索橋,將峽谷對岸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七洞溝大的旅遊環線之一。
在白馬溝山腰處,有5尊三國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虎上將的雕像,由於年代久遠,如今雕像已經只剩下5尊石柱。
琴蛙石
在綿溪河大峽谷東岸,有一塊紅色砂岩,凸兀於路旁,形狀如一隻正在彈奏的彈琴蛙,人們把這塊巨石稱之為琴娃石。相傳明朝時,周洪謨將一位名叫穆槐的小姑娘背過綿溪河,不想這位姑娘就此愛上周洪謨,從那以後,穆槐經常回到原地等候,希望周洪謨再次出現。而她卻不知道周洪謨已經外出求學,再沒出現過。為了打發枯燥的等候時光,穆槐學會了彈琴,時間如綿溪河的流水,一去不復返,穆槐也由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她的執着和愛感動了在此煉丹的太上老君,於是太上老君將穆槐變成一隻活潑可愛的彈琴蛙,永遠停留在這裡彈琴,等候周洪謨的到來。而今,除了冬季,每到夜晚,在琴蛙石都可以聽見穆槐『叮叮、咚咚』的彈琴聲。
楠木古寺——飛泉寺
飛泉寺,位於七洞溝旅遊景區綿溪河大峽谷的谷口山麓,四周被近百株百年楠木環繞,在漢代,因寺廟背後的來龍山上有一條清泉飛流而下,故名飛泉寺。飛泉寺主體全部由楠木建成,根據寺內歷代石碑和長寧、江安縣誌記載,該寺始建於漢代,鼎盛於南北朝,於明清翻修,至今已有1700餘年。寺中院壩內曾有一巨石,斜臥聳立,高約8米,形態似一隻雄壯的犀牛遙望深邃的夜空,有僧人常常在夜間到此打坐悟禪,修行人生,所以取名「犀牛望月」,後在文革期間被毀。
飛泉寺前殿以四根巨大的石柱為主體,石柱上原本有石刻楹聯,因年代久遠,如今只有仔細辨認才能看到隱約的雕刻痕跡了。正殿則主要由四根直徑約70CM的巨大楠木為主要支撐,除此之外,寺院其他柱、梁、檁也均為楠木所造,被稱為楠木古寺。解放後,這裡曾作為長寧縣古河區飛泉鄉政府的辦公場地,這使飛泉寺逃脫了像其他寺院一樣被毀的命運,從而得以完整保留至今,成為為數不多的非近代重建的寺院。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了保護寺內石碑不受「破四舊」破壞,鄉政府和當地群眾通過在石碑表面用糯米和石灰粘接一層石板的方法,將石碑掩藏起來,使之免遭破壞,在今天,人們還能清楚地看到石板粘接的痕跡。
千年楠木林
楠木為木中之王,是古代皇家專用木材,因此又有帝王木之稱,七洞溝自然生長着數百株楠木,其中飛泉寺周圍集中分布了近百株幾百年樹齡的楠木,該楠木林為中國已發現的26片正宗楠木林(小葉楨楠和黑殼楠常被誤認為是楠木)中唯一分布於海拔300米以下的(海拔276米),是中國海拔分布高度最低的楠木林,而其中約十分之一是金絲楠,是四川唯一的「金絲楠」物種採種基因庫,將金絲楠的樹葉拿到太陽下逆光而看,可以清晰地看到金線狀的葉脈,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這裡的楠木曾作為神木進貢朝廷,挑起了故宮的大梁。
丹霞奇觀甘泉洞
甘泉洞是丹霞地貌中罕見的的大型洞穴,洞長約200米,寬近20米,高約6米。因為它是一個常年無水的乾的岩洞,當地村民稱為「干岩洞」,洞內冬暖夏涼,蚊蟲不生。對洞穴的形成原因,專家認為有三個:一是岩石的差異風化。在抗風化能力強的巨厚的砂岩下,沉積了抗風化能力弱的泥岩,泥岩不斷風化,洞穴越來越大、越來越寬。二是河水的不斷沖刷。岩洞底部與溪流的河床齊平,年年暴漲的洪水的不斷沖刷,也是洞穴不斷擴大。三是附近村民的人為採石。村民採石修路,打掉了洞穴中部分堅硬的岩石,擴大了洞穴容積。
古寨遺蹟
古寨位於七洞溝景區飛泉寺背後的來龍山上,公路建成之前,是方圓近百平方公里台地岩上下山的必經之路。寨牆由一條長約三百米,高約四米的天然石脊組成,凹缺處用條石砌築,寨門則是斬斷石脊而成,長滿青苔,殘缺不全,正面有近代雕刻的菩薩像和古河區森林防火題字。古寨來歷成謎,當地人均不知古寨修建朝代,古籍中也不見記載。
網紅搖擺橋
網紅搖擺橋位於漂流起點處。
喊泉
喊泉位於桫欏溝和玻璃橋入口,包括一個30米喊泉和一個80米超高喊泉。
大峽谷高空滑索
大峽谷高空滑索位於象鼻溝山腰處,全長近400米,高近100米,橫跨綿溪河大峽谷,後續景區將繼續推進高空自行車、高空蹦極、極限飛躍等項目的建設。
珍稀植物
恐龍時代植物活化石「桫欏」
桫欏是桫欏科、桫欏屬蕨類植物,有「蕨類植物之王」讚譽,因與恐龍生長在同一時代而著名,是已經發現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又稱「樹蕨」,極其珍貴,堪稱國寶,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稱,對生長環境要求極其嚴格。七洞溝旅遊景區內生長着數百株桫欏,其中桫欏溝因長滿桫欏而得名,這裡不僅桫欏多,而且這些桫欏還與中華蓮座蕨、小羽桫欏、華南黑桫欏等其它眾多蕨類桫欏一起,形成獨特的桫欏群落層片結構,其現象十分罕見。
紅星頭鬼筆
又名紅星頭菌,外形嬌艷,長相奇特,其特徵是帶有腐肉的臭味及像海葵的外形,世界動植物衛生組織發現的紅星頭菌,在柬埔寨於2010年被記載過,但至今未有任何資料介紹它的成長過程。此前,在國內僅有一次關於紅星頭鬼筆的公開報道,2019年5月25日,七洞溝景區內發現了一株長相奇特的蘑菇,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博士辨認,該蘑菇正是紅星頭鬼筆。
建設
七洞溝旅遊景區設計每日最大遊客容量為10000人次,其中漂流4000人次,每年可以接待中外遊客100多萬人次。
自2014年5月26日試營業以來,七洞溝旅遊景區已接待中外遊客數十萬人次以上。
旅遊指南
住宿
景區內配套有七洞溝大酒店,能滿足餐飲、住宿、棋牌、會議等多種功能。
門票信息
成人票:58元/人
學生票:29元/人
項目票:以景區公布為準
旅遊交通
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大石盤附近
景區內往返觀光車:25元/人
景區內單程觀光車:15元/人
長寧縣城公交線路:長寧縣城乘坐長寧8路公交到古河鎮政府站,轉乘7路公交到景區。
長寧高鐵站公交線路:長寧高鐵站公交站乘坐長寧8路或江安11路公交到古河鎮政府站,轉乘7路公交到景區。
江安縣城方向公交線路:在江安客運中心乘坐11路公交或8路公交到古河鎮政府站,轉乘7路公交到景區。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向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護工作者致敬,自2020年自疫情結束起至12月31日止,將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全部免收門票。屆時無論何時到長寧縣境內11個任何一個景區遊玩,只要持本人身份證和有效醫護(執業醫師和執業護士)證件,均可享受其優待政策和權益。
視頻
四川宜賓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