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七仙女 | |
---|---|
國籍 | 中國神話 |
七仙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二是由於秦漢時的登仙思想,而產生的羽人形象。
民間一般稱呼這七姐妹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七仙女的傳說故事多記載於《天仙配》、《西遊記》等神話書作;多出現於明清戲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傳為王母的女兒女官等屬神。
傳說演化
- 起源記錄
七仙女神話最早至少見於漢代
。 在漢代,至少有三處記載到七仙女神話。
1、元代趙道一《真仙通鑑》後集卷二《織女》篇:「漢書:董永少失母,養父。家貧傭力……」這個「漢書」,是漢代人寫的書之意,不是班固的《漢書》,文字粗糙,說明它產生很早,也許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2、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又稱《孝子圖》、《列士傳》)。此書已散佚,清代有人輯錄。書中寫到董永,後人多次引用。如句道興的《搜神記》,宋代《太平御覽》等。
3、東漢時的武梁祠石刻,「董永奉親」圖。圖上刻有羽衣仙人。
- 文獻記載
晉干寶 《搜神記·毛衣女》 「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
在晉代《毛衣女》中,首次出現「六七女」的文本記載,在其他民間傳說里尚未出現「七女」的元素,《毛衣女》應是七位仙女神話的起源版本之一。
《毛衣女》也是亞洲「天鵝處女」神話的最早發源,世界此類神話的最早文本。
「天鵝處女」元素最早見於七仙神話。織女神話開始是星宿,後來才從七仙神話移植來「天鵝處女」元素。
晉 干寶 《搜神記》同時記載,董永家貧,天帝令「天之織女」下凡助董永還債。因「天之織女」和織女星同名,顯然不妥。民間到唐代《董永變文》已解釋該問題,認為七仙女是穿紫衣的織女三星之一,不是嫁牛郎的織女星。
- 發展演變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元代多見於戲曲。
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里少見。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戲曲,結合曆代民間傳說,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類的戲曲。內容基本是:董永家貧,賣身葬父。天上七位織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神話形象
- 父母
從漢代最早的文本記載,到明代三種戲曲及相關文獻里,七仙女是天帝派下凡幫助董永的。宋元之後,這位下命令的「天帝」演變為玉皇。蓋因玉皇是宋代神,宋代之前沒有玉皇傳說。
七仙女的父母沒有被提到,七仙是一組獨立的女神。但在最早的七仙記載中,東漢有武梁祠石刻,七仙女是羽人的形象。而東漢同時有羽人環繞王母、王公的壁畫。
- 婚嫁
董永孝感天女的神話之外,另有星宿崇拜形成了七姐妹的形象。
七仙與多組星宿都有關聯。例如,後期民間有稱呼她們為「七姑星」的,可能跟昴七星有關。昴七星有一星暗六星亮,形成只有七妹嫁凡人、六位仙女仍是天上的姑娘的傳說。 [1] 七仙女是天帝派下凡的。她們應該是屬於天空的神,或從星宿崇拜看,她們是天文神。
- 身份
晉《搜神記》稱七仙女為「天之織女」。七仙跟織女星一樣,是織布的仙女。
在文化典故里,色彩主要跟裁衣染色有關。在後期民間傳說,包括明代小說《西遊記》,都認為七姐妹的形象正好能分配多種色彩。七仙在後期跟色彩有關。
漢代一直到明代的中國主流神話里,七仙女與玉皇無關。玉皇家族始見於明清,仿羌族天父木比塔家族,認為玉皇有三個公主,或有說九個,並非七仙女;玉皇公主為三花聚頂之女神,生育了楊二郎,這是民間為楊二郎出身而創作的主流神話。直到清末,在一些新出現的小眾說法裡,七仙女才有時與玉皇諸公主混淆。見清末的一些戲曲。
清末以前的主流傳說中,並沒有說七仙女是玉帝的女兒,就連明朝《西遊記》也只是說七仙女是獨立的神仙。在晚清之前,中國主流神話中,七仙女和玉帝沒有關係。 但是到了清末,七仙女有時與玉帝女兒混淆,七仙女與張氏諸公主混淆,並且張氏諸公主都有嫁人。 [2] 在清代《神仙濟世良方》中即將七仙女視為王母娘娘身邊修煉得道的仙女,她們分別也是與色彩、羽化登仙有關的神靈。
清《歷代神仙通鑑》:木公金母棲止於滄海方諸之山,二氣相投,生九子五女。漸收有緣男女,錄為仙使仙官,被尊為東王公,西王母。
民俗信仰
七仙神話來自民間。關於董永的傳說遍布於全國各地,並不是某一地區產生的當地鄉土神話。
對照各地眾多的口頭傳說。可見這一類傳說,有些地點多在水泊處。七仙女在水泊處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彩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關)等。她們的形態常常在水鳥和人形之間轉換。在神話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傷傳說有關。
七姐妹的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風俗中也常有痕跡。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間各處有奉祀帶七仙元素的廟。有時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時分開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資料記載
民間傳說《天仙配》中,七仙往往很會織布,與織女關係密切。
唐代《董永變文》里,以織女三星之一,解釋七仙女的身份。
明代一些小說認為,七仙是和織女同類的織績仙女。
東漢的董永石刻中,出現羽衣仙人。漢代又流行西王母身邊有羽衣仙女的石刻。
宋代《瑤池記》,有七位羽衣女在泰山迎接王母。
《西遊記》中,七仙負責採摘蟠桃,和西王母的關係密切。書中又稱之為「七衣仙女」,大致還是跟裁衣有關的神。
明代之後一些戲曲傳說,則認為七仙就是西王母的女兒。
清代《神仙濟世良方》
「七姑到壇各一首。紫姑天上人間共一家,七姑流水泛胡麻。前緣已結山中相,不久蟠桃鶴舞斜。
絳姑前生本是一仙家,後世如何不泛槎。天上有名難富貴,將來各駕五雲車。
- 青姑凡塵到處有仙家,自在逍遙度歲華。爾等不知天上樂,瑤池蓬島萬年花。
- 雲姑鶴飛到處盡奇花,洞府深藏雲氣遮。若等數年歸八洞,靈芝瑞草滿天涯。
- 月姑好酒天仙亦有奢,人心好善鬼神夸。雲中白鶴添多少,付與瑤池定等差。
- 渺姑付與瑤池定等差,仙緣深淺道高夸。玄玄若得其中意,三教原來共一家。
- 碧姑三教原來共一家,西方各自有天涯。色即是空空是色,依然頂上現天花。」
考證
1950年,董永七仙女傳說有賴於源於安慶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而大揚於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一般認為故事來源於懷寧黃梅山區的傳奇《董永遇仙》。董永一角是來源於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孝感、丹陽、東台、通州、蒲州、河間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蹟,可見人們並不認為董永是可靠的歷史人物。至.今仍有人將七仙女混同為織女,因此董永與牛郎的關係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於漢代,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第一條見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於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後,便與之告別了。
在中原的駐馬店市,關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似乎更具有人性味。據說董永的老家在山東青州,母親因兵災,。臨死前母親囑咐董永,快用車子推着父親回到中原去,到姥娘家生活。董永就用小推車推着父親,一路顛沛流離來到了汝南郡。由於父親體弱多病,加上長途勞累,一進汝南便撒手人寰。董永身上無錢,為了埋葬父親,最後董永把自己賣給了財主裴氏,用賣自己的銀子埋葬了父親。董永向姥娘家趕去的時候,走到村南邊的一座小石橋上,橋上站着一位美麗的姑娘。董永問,你攔我做什麼?姑娘嫣然一笑說,我要嫁給你,和你做夫妻。姑娘的話把董永嚇得魂飛魄散,趕忙調頭下橋,繞到村後進村。誰知迎面又碰上了那位姑娘攔住去路,董永千般央求,讓姑娘放過自己。姑娘爽快地說,我是天上的七仙姑,在天上看到你賣身行孝的事,我很感動。如今世上很難找到像你這樣孝順的人了。所以,我私自來到凡間,下嫁給你,幫你還債。一席話說得董永感激萬分,再三思量,遂決定帶姑娘回姥娘家成親。成親後的董永和七仙女男耕女織,很快就還清了裴財主的錢,並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董仲。後來,董永與七仙女在村前相會的地方,叫前董會,在村後相會的地方叫後董會。二人相會的石橋,叫遇仙橋,據說橋上還留有七仙女的腳印。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筆者發現,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記載,董永生活於「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於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云: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後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並不家貧,後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高昌侯董永與傳說中的董永之間至少有五點重要的吻合之處:
(一)二人姓名相同。
(二)從時間上看,前者與武梁祠壁畫,曹植、干寶的記載均不矛盾。
(三)從地點上看,前者與武梁祠畫像題記、干寶《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皆為「千乘人」。
(四)二人都與「孝」有關。儘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筆者的推測,但「孝」作為高昌侯的傳家寶卻是史實,所以這種推測有合情合理的一面。
(五)二人的生活條件有相似之處。高昌侯董永在父親被廢之後、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貧寒生活經歷;傳說中董永家境本來似乎不貧,後來才破財。因此可以認為,董永遇仙傳說有可能是以兩漢之間的歷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實為材料,雜糅東漢時期的神仙觀念而形成的。因後人不知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以致到了東晉時,干寶只聽說董永「少偏孤,與父居」的故事,而對他的家世則一無所知了。
曹植之詩稱七仙女為「神女」,《搜神記》中她自稱「天之織女」。而在《搜神記》成書的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成熟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今存晉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傳說材料幾乎是空白,也許正好說明牛女傳說的巨大影響抑制了董永傳說的傳播。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既然牛郎織女為夫婦,那董永怎能再與之結為夫婦呢? [3] 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獻。變文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織女已經從一個演變成三個!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要找母親,一個道士孫賓告訴他說:「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織女變成三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為依據的。織女星本有三顆,位於銀河岸邊,三星呈三角形排列。雖有三個織女,還是不能確認哪個織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採藥,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仙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麼在天上,她們又是什麼星宿的化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