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鼓作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鼓作氣,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gǔ zuò qì,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成語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成語辨析

近義詞: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示例

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

聞一多《時代的鼓手》:「我們得~來渡危機,完成大業。」

成語典故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着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他們的情況。我察看他們的車轍,觀察他們的隊形,擔心的是他們有埋伏。經過觀察後,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擊他們。」

春秋時期,戰爭不斷。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準備進攻。

魯莊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他認為時機不到,勸魯莊公再等等。

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又一次擂響戰鼓,可曹劌還認為時機不到。齊軍見魯軍還是按兵不動,又第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

曹劌當機立斷,勸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隨着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魯軍奮勇而上。

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疲憊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經坐下休息。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

戰爭勝利後,魯莊公問曹劌說:「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後,才能出擊呢?」曹劌說:「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

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減退了;

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耗盡。

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鬆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莊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讚道:「將軍真是精通戰事的奇才啊!」[1]

視頻

童話故事——《一鼓作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