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詩抵萬金(王彥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詩抵萬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一詩抵萬金》中國當代作家王彥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詩抵萬金

陽春三月,我來到了射洪縣金華鎮。在這裡,無論是行走在古柏森森、亭台樓閣鱗次櫛比的金華山,還是佇立涪江之畔,望江水流淌;無論是在幽靜古道上放眼千年道觀,還是凝思於充滿古意的子昂台前。我的心情都興奮的像花兒一樣開放,像馬兒一樣奔跑,尤其是回味起陳子昂的那首「感遇詩」時,更是一下子把我的心緒,拉回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那個太平盛世。在那裡,我見到了一個詩人的錚錚風骨。

話說上元二年五月初四的傍晚,大周宮外彩霞滿天,此刻,在離宮廷不遠的一個幽靜小亭內,兩個身着官服的人正在對坐品茗。這時,歲數大的那人試探性地問:「子昂兄,都說你敢大膽直言,你能當着我的面說說對我朝女皇的看法嗎?」

陳子昂略加思索,說:「吾皇自登基以來,重農桑,興貿易,尊佛法,大周江山真可謂如日之升,女皇真可謂千古明主,在下雖為無名小官,卻感吾皇之恩德,願終生誓死追隨吾皇。」

歲數大的官員正是當朝重臣狄仁傑。見陳子昂回答得如此圓滑,沉默片刻又道:「子昂兄,你我暫且不講品級高低,今日你我兄弟相稱如何?」

陳子昂聽了狄仁傑的話,趕忙跪下叩頭,連聲稱不敢,狄仁傑忙彎腰相扶,將陳子昴扶到座上,一邊為陳子昂續茶,一邊大膽地道出了他這次邀陳子昂前來的目的。

原來,自武則天登基以來,雖然大周四方太平,人民安居樂業,但是,因為武則天在二次進宮前,曾在感業寺為尼,故其在後來[登基之後,大興寺廟之風,各地官員上行下效,其中有不少官員以集資修廟為名中飽私囊。前幾天,皇上又下令重修感業寺,初步估計要耗金萬兩,各地官員又有了向百姓攤派的新名目,強行收捐,層層剝皮,民怨載道。這些,深居廷內的女皇根本不知,但是,卻逃不過明察秋毫的賢相狄仁傑的法眼。狄仁傑想來想去,恐怕奏上去女皇不理,便心生一計:武則天很喜歡陳子昂的詩,故欲借陳子昂的詩,令女皇高興之時,將此事奏上,說不定能得到女皇的重視。

陳子昂聽了狄仁傑的陳述,又連忙下拜,口稱:「狄大人愛民之心,可與青天相比,治國之道,廉為根本,你我可算同路之人也。」說罷,從衣袖內拿出一卷詩作呈予狄仁傑,並稱,請狄大人明日在吾皇面前聽罷此詩,多加關照。

原來,陳子昂在為官之前,曾常與一位鄉間秀才談詩說文,一次,陳子昂和秀才去鄉間採風,見三伏大熱天農民汗流浹背在田間勞作,深知錢糧來之不易,從此特別重視民苦和清廉。幾天前,女皇向陳子昂講了要重修感業寺,準備從東北深山老林運千年古樹,從東海運海灘石的計劃,要陳子昂為她的千秋偉業賦詩一首,子昂聽罷,有心去勸阻,稟明這種上行下效之風漫延下去,必將損害國力,茲事體大,又怕惹怒女皇,若不加勸阻,又與他性格不合,一連數日,寢食難安。

忽有一日,陳子昂心生一計,向女皇奏道:「吾皇天恩浩蕩,天朝才俊雲集,下官懇請皇上辦個賽詩會,奪頭名者可為寺廟潑墨也,免的讓人說吾皇對微臣處處偏愛」。武則天聽罷,當即允諾,命狄仁傑操辦。事實上,陳子昂在這裡玩了個小聰明,心想若是私下將勸諫詩獻給女皇,武則天必然會大怒,極有可能降罪於他,甚至會有性命之憂。而在眾多文人和大臣面前,將此詩公讀,以武則天之聰明,說不定會當眾准奏,若其日後反悔,則必遭眾人口舌。

狄仁傑看罷,禁不住大吃一驚,道:「吾兄,此詩若被女皇看到,你怕是要身首異處了。」

陳子昂道:「若此詩能警醒吾皇,減輕一些黎民負擔,讓國力不再受損,子昂死也值了。」

狄仁傑聽罷,淚如雨下,忙將陳子昂扶到座位上,一邊施禮一邊高呼:「都說書生弱不經風,吾兄卻如此錚錚鐵骨,能挑的起三山五嶽!」

翌日,陽光明媚,女皇在龍門由狄仁傑等一班大臣作陪,開始賽詩。上官婉兒先是讀了武三思的「應制詩」,眾人齊聲叫好。接着,上官婉兒又讀了大學士宋之問的「謁龍門」,眾人又是一陣叫好。上官婉兒又從袖中掏出陳子昂的詩稿——「感遇詩」,展開一看,臉色頓變,武則天見後,令其讀來,婉兒小心翼翼地讀起來:

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黃屋非堯意,瑤台安可論。吾聞西方化,清淨道彌敦。奈何窮金玉,雕刻以為尊?雲構山林盡,瑤圖珠翠煩。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奈愚適增累,矜智道逾昏。

婉兒讀罷,全場氣氛立刻緊張起來,武皇問狄仁傑此詩如何,狄仁傑凜然答道:「陳學士直言廣建佛寺耗財之弊,為民請命,心系朝堂,字字鏗鏘,真乃忠心可鑑也。」

女皇聽罷大喜,對眾臣道:「眾卿若皆如陳學士一般,直言相奏,大周江山何愁不如日月之升?」言罷,將身上的龍珠玉帶解下,親賜陳子昂,並當眾降旨,擢升陳子昂為右拾遺。從此,女皇再也未提重修感業寺的事,風行一時的寺廟之熱,就這樣被一首詩給潑涼了。

劉基巧試朱元璋

提起明朝的開國軍師劉基劉伯溫,天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常言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十二歲就詩名滿江南,二十三歲進士及第,二十八歲任高安縣丞,後因不滿元朝腐敗棄官而去,隱居鄉下苦讀兵書,復出後任朱元璋軍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話說元朝末年,官吏腐敗,昏君無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惹的紅巾軍四起。在諸多路紅巾軍中,有一路領袖叫郭子興,郭子興手下有一將領叫朱元璋。這郭子興喜歡專橫獨斷,而朱元璋卻常常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從」。時間久了,郭子興容不下朱元璋,朱元璋也早有另起灶火之意,終於有一天,朱無璋把帶來的七百子弟兵留給郭子興,率二十四騎星夜出走。

朱元璋離開郭子興後,很快拉起了一支隊伍,占領了一些地盤,這些地盤主要就是當時的應天府,即現在的南京一帶。可是,這些地盤一邊有陳友諒,一邊有張士誠,這兩支紅巾軍的勢力,都比朱元璋的隊伍強大得多。張士誠這支隊伍還好說,對各路紅巾軍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安居在自己地盤。陳友諒就不同了,仗着兵多將廣,除了攻打元軍,還常常吞併別的紅巾軍。朱元璋隊伍剛剛組建時,被陳友諒看成了軟柿子,幾仗下來,打的朱元璋部節節敗退,望風而逃。一天,朱元璋敗退到一個小村里,坐在樹下對把兄弟胡大海嘆道:昔日劉備依靠諸葛亮三分天下,想我朱元璋一心想讓天下太平,可我的諸葛亮在哪裡呢?

此時,朱元璋之妻馬秀英正在為負傷的兵士餵飯,趕忙過來勸慰道:大帥莫要嘆氣,妻聽民間傳說,浙江青田有個叫劉基的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能掐會算,熟讀兵法,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所著《奇門遁甲》一書,勝過《孫子兵法》,若能請此人相助,定能創下千秋偉業。朱璋璋聽了半信半疑:難道天下真有如此奇人?這時,一名兵士恰巧從朱大帥身邊而過,插嘴道:這劉半仙確實是天下奇人,小的家住高安縣,輩輩老實本分,不想三畝水澆田卻被本村惡霸強行占去,是劉縣丞上任後巧扮測字先生,暗訪到實情,才為俺討回了公道。接着,這士兵便講了劉半仙巧斗惡霸的經過。朱元璋聽罷大喜,便下令讓胡大海前去邀請此人。那軍士卻又道:劉半仙樹大招風,俺來大帥部當兵吃糧之前,聽說有好幾撥人去請他,都被他巧言拒之門外,大帥前去請他,怕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胡大海一聽火了,大聲嚷道:區區一個臭文人,卻有這麼大的架子,俺去把他捆了來便是!朱元璋正要阻攔,忽有緊急軍情來報,便匆匆忙忙地去了。

再說劉基,自棄官後,對國家命運憂心重重,日夜隱居山中,苦修治國安邦之策。期間陳友諒,張士誠等派人來邀請出山,均被其一一拒絕。後來,一日夜觀天象,心知又要有人請他出山,心內喜憂參半,苦思之後,決定設計試探一番。

胡大海離開朱元璋,快馬加鞭,星夜兼程。這一日來到青田地界,此時正是稻穀收割季節,胡大海為爭取時間,撥馬徑直從田間而過,踐踏了許多稻穀,鄉民見狀,忙追上前去與他理論,胡大海開頭還說了幾句對不起之類的好話,怎奈鄉民們不依不饒,定要讓其賠償,胡大海不耐煩起來,一時性起,躍馬撞倒鄉民,正要揚長而去,被圍上來的十幾個鄉民攔住,胡大海使出渾身力氣,將十數人打翻在地。可接着又圍來數十人,慌亂中,他的馬被鐮刀削蹄,胡大海落馬被綁。

再說胡大海走後,朱元璋心裡覺的很不放心,其一,胡大海雖然心地不壞,但卻性子急躁,萬一與劉基話不投機,定會動粗壞了大事;其二,昔劉備請諸葛亮是三顧茅廬,如今自己卻只派了一員戰將去,有失禮數,萬一劉基挑起理來也怕難以請來。想來想去,決定尾追其後。朱元璋帶着兩名親兵追出百餘里,忽見路中央橫有一擔稻穀擋住了去路,親兵下馬搬動時,一位中年男子走來問道:客官走的如此匆忙,莫非有啥急事?

朱元璋道:俺要去拜見伯溫先生,不知兄台可否指點一下。

中年男子道:我看你還是不用去啦,劉伯溫為防一些人煩他,住處常常變動,現在的住處,只有俺一個人知道,你是尋不到的。

朱元璋忙說:兄台可否願意帶領俺前去?俺定會多多酬謝,多給你些銀兩。

男子說:如今兵慌馬亂的,要那些銀子有啥用?倒不如多存些糧食穩妥,您快走吧,別誤了俺收糧。

朱元璋聽罷,忙拿起鐮刀幫助他干起活來,邊干邊說:俺們三人,幫你收完稻穀,你再領俺去尋伯溫先生如何?

衛士急了,對朱元璋說,如此一大片稻穀[,何時能夠收割完?大帥豈是吃這種苦的人?朱元璋斥道:休得囉嗦,就是比這再多十倍,只要能請到劉基先生,俺也心甘情願!

男子正要回話,忽聽背後人聲喧譁。回身望時,只見一群人押着胡大海要去見官。朱元璋急忙迎上前去問個緣由,問罷怒道:如此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待俺朱元璋先打他二十扁擔,再送去見官不遲!

說罷,便當眾把胡大海掀翻在地,舉起扁擔就打,直打得血肉模糊,方掏出紅藥為其治傷。這時,那位中年男子突然跪地向朱元璋叩拜:俺劉基久聞大帥英名,有心想去扶持,卻心存疑慮,今日出此下策試之,請大帥寬宥。如今在下算是心服口服了,從此甘願跟隨大帥左右效力。

當日,劉伯溫向朱元璋獻上治國方略十八策,並為其制定了先攻陳友諒,後打張士誠的計劃,最終一統大明江山。[1]

作者簡介

王彥春,山東招遠人,自2010年開始寫作並參加全國各級徵文比賽,先後十餘次獲獎,現為招遠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