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襲夢縈是周莊(安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襲夢縈是周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一襲夢縈是周莊》中國當代作家安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襲夢縈是周莊

朦朧又淒婉的雨巷令人神往,青石板上達達的馬蹄聲也總在耳邊撩撥。六月里一天,我們一家三口終於來到蘇州,走進了周莊。

穿巷而過的清清河水,臨河而居的普通人家,連通各巷的古樸石橋,這無比清新的畫面,讓人寧靜的同時,也在我心底喚出麗江古城的模樣。麗江宏大,背靠玉龍雪山,地處西南邊陲;周莊小巧,位於長江下游,毗鄰繁華的上海與美麗的蘇杭。兩地雖遙隔千里,卻都有着小橋流水人家的自然格局,在熙熙攘攘的現代社會明麗脫俗,爽爽入目。

周莊,四面環水。若說水是周莊的血脈,橋便是周莊的骨骼。有人說:桂林看山頭,周莊看橋頭。周莊保留了從元、明時期至今的石橋14座,有雙橋、富安橋、通秀橋、梯雲橋等等。橋頭所見:或流水脈脈,藍天入懷;或碧水悠悠,魚兒暢遊;或綠蔭掩映,垂柳依依;或亭閣點綴,古宅幽然;或巷道相隨,遊人穿梭。欸乃聲柔柔入耳,搖擼船輕輕搖盪。藍花花衣服的船姑搖啊搖,船兒穿橋過街,駛向那外婆橋。「你在橋頭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於是處處是風景。周莊生活的愜意與悠閒,便從橋頭開始,滲進你的心頭。

周莊的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座,一為雙橋。美籍華人陳逸飛以雙橋為素材的油畫《故鄉的回憶》使周莊揚名中外後,雙橋便成為周莊標誌性建築。看着一橫一豎,一圓一方,形如古代鑰匙的雙橋,我心生感慨。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陳逸飛成就了周莊今日的美名,只是,即便周莊鮮為人知,那千年古鎮,也經得住歲月淘洗,絲絲縷縷古韻浸透,依然如畫;縱使周莊遭到破壞,無聲地湮沒於歷史塵煙中,也只是世人的損失,我們無福消受美景罷了。人則不同,時不我待,往往壯志未酬,轉眼便物是人非。更兼人懷七情六慾,倘若不到一定境界,抑或未參悟世相百態,落魄滋味,誰能體會?君不知歷史記載了多少懷才不遇的悲傷,尚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苦悶?幸運的雙橋,美麗的周莊,靜臥四季,冷觀紅塵,與萬千遊客對望着。

另一座是富安橋。據說它是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修建,寄予富裕後求安康之意。現在卻另有名字——升官發財橋。都說朱鎔基任上海市長時曾游周莊,在此橋頭走了三個來回,返回上海便接到了國務院調令,升為國家副總理。有一導遊則講:「我想只能叫它升官橋。自古做官的人很多,但做官是為了什麼?朱鎔基是為了發財?他發財了嗎?他做官更多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我只叫它升官橋。」細細想來,極有道理。杜甫一生求官,就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辛棄疾想為官,就為了抗擊金人,收復中原失地。雖然他們沒獲得機會。西漢時的黃霸為官了,治理出「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狄仁傑為官了,成為「唐室砥柱」。若把他們與發財聯繫起來,是有些大煞風景。橋頭,不時有人興趣盎然踱步,求個好兆頭。我們慢慢走過富安橋,祈願一生平安康健。

穿梭在一座座小巧的石橋間,不可忘記走進沈廳。沈萬三,明朝江南首富,富可敵國。關於沈萬三的發家史,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大力墾荒,勤勞致富;有的說貴人相助,經商斂財;有的說海外貿易,驟然發家。當然,少不了得到聚寶盆而發家的傳說。在紅木欄杆圍攏的沈萬三銅像及他的聚寶盆前,圍着許多遊客。原來在導遊的啟發下,大家往聚寶盆小小的開口裡扔硬幣,祈求財運。看着聚寶盆周圍紛亂的硬幣,兒子熱情高漲,也願一試身手,同樣沒能投中。

徜徉於沈廳,感受着沈萬三的財勢。只是如此富庶的人家,最終因朱元璋的打擊而家破人亡,並沒有又富又安。朱元璋稱帝南京之初,國庫尚虛,要築南京城,沈萬三幫其修築了三分之一。另獻白金黃金,甲士馬匹,建南京廊廡1654楹,酒樓4座。後皇上要犒軍,沈萬三自請承擔全部費用,這露骨霸道的財氣惹怒了朱元璋,要誅殺沈。多虧馬皇后求情,沈萬三被釋,發配雲南。從此沈家元氣大傷,一步步走向絕境。這時,你頭腦里會或多或少湧出一些雜亂卻厚重的思考。也許你會想到權與錢的絕妙聯姻,想到政治與經濟的微妙關係,想到家天下與國天下的不同,想到君王的專制法制的民主,想到遏制暴富與改革開放,想到主動出資與逃稅漏稅,想到馬皇后的宅心仁厚,疑惑於朱元璋對髮妻的從始至終的敬重,也許很多很多。再游一游「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走一走文化街,品一品萬三蹄,兒子破例遊興未減。

當我們頻頻回首,走出周莊,我發覺周莊有別於麗江。納西族人聚居的麗江熱情浪漫,美在民族特色異域風情的鮮亮明朗,有如妖嬈的女子,滿飾粉黛;漢族人生活的周莊靈動古典,魅力更因人文情懷而深沉內斂,有如娟秀的女子,清水芙蓉。你若渴盼人生的艷遇,不妨走進麗江;你若喜歡於自然靈動中思考,不妨周莊一游。中國第一水鄉,讓你遠離喧囂,披掛夢的彩衫,款款地穿越歷史,思緒便如青煙,夢醒時分,依然裊裊。

[1]

作者簡介

安靜,中學語文老師,自幼喜歡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