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種生活方式(楊廷松)

一種生活方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一種生活方式》中國當代作家楊廷松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一種生活方式

有人問我,那麼喜歡寫文章,能賺多少錢?我沒有回覆他,也想不出合適的話回答。

說不為名不為利,那調子太高了,沒有人信。然而,我的文章確實不值錢,這是事實。況且,這樣一個物質、一個精神的話題攪和在一起,誰可以一句話說得清楚呢?這就好比一些人愛種花,一些人喜歡溜狗,一些人對逗鳥有興趣那樣。

青年時代渴望閱讀世界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智慧,謀個好職業。年輕時白天黑夜的讀書,終於端了個鐵飯碗,這得感謝鄧小平他老人家恢復了高考制度。24歲認識了第一任妻子羅桂英,26歲和她結了婚。此後我必須把精力用在工作和婚姻家庭上,還必須養兒育女。許多年來,沒有時間讀書了。

退休後,沒有人需要我,並孤獨着。開始獨立生活,自己做飯,自己料理生活。有大量的閒暇時間看書。讀讀書,寫寫字,感覺生活原來是這樣愜意

儘管如此,開始並沒有那麼自在,一個人在家,一日三餐,進行起來有些亂。多年以來按時吃飯,從沒有親自下過廚房的習慣,忽然之間必須親力親為,的確有些手忙腳亂。換下來的衣服需要考慮什麼時候洗,曬在那裡。這些,如今,都是要緊的事情。

漸漸地,我發現,有些事,又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去完成。做與不做,關係不大。早上在床上躺着,七點八點鐘起來,沒有任何關係。吃罷飯,鍋碗瓢盆浸在水裡,下一餐飯前臨時抱佛腳也是可以的。忘記了掃地,忘記了收拾碗筷,散步回來再收撿洗刷沒有人嘮叨。

早晨和傍晚,大部分時間用來散步。發現廣闊的原野有許多奧秘。有時經過樹林,樹葉和草在風中搖曳的聲音非常美妙好聽;有時坐在小山坡上,欣賞腳下那片沉默的土地;春夏的湖水,秋冬的河流,帶來無限的浮想聯翩。這個習慣,讓我感受到,人在自然之間,心胸坦蕩,享受詩一般的自由、夢一樣的浪漫。

這種行徑,引起了村里人的猜測,人們竊竊私語,說我是不是精神憂鬱。我也清楚別人如何看我。我好像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說話,所以我的日常行為吃飯散步,晚上讀書寫字睡覺。這在鄉村,有悖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生活,屬於不正常。

我現在讀書並不是為了找工作掙錢。我想通過讀書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芸芸眾生心裡想些什麼,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使自己的餘生不至於愁雲慘霧的不堪。

人都有許多不理解的事情。那個問我「寫文章掙多少錢」的人正當中年,長年在外,做小包工頭。每天計算着工程量,按勞分配。他不能夠體會也沒有經驗,人老了,除下衣食住行,更需要與人情感交流,還有許多人生問題得不到解釋。而我,沒找到談得來的朋友,只好將心思傾訴給文字。

生活過程中,存在阻礙,無法預見到人在老年後的寂寞和空虛是怎樣一種狀態,生活會掩蓋情感的真相。我不會譴責那個人不懂事,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利益誰趕早?

每個人的心思不盡相同,社會潮流形成一代人的命運,個人的命運緊系時代步伐,在命運的背後又需要不斷的思考;社會秩序、倫理、世界、宇宙,時代的潮流,青春向它奔涌而去,毫無疑問它就是生命。

然而,老年人同樣難耐寂寞,一有空,我就想說話。現實生活中,找個知己,比上青天還難。

人象河水一樣是流動的,而流水沒有回頭的機會,流水沒有回頭是岸一說的。鄉下人都很忙,沒有人願意聽我的閒話。一天到晚悶在家裡,思緒就會深深地沉浸在生與死、命運和友誼的無邊無際的情感中,無法自拔。所以,我選擇了寫作,把寫作當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又當作一般日常工作輕鬆對待;別人願不願意理解我的意思,我並沒有認真地超乎尋常的嚴肅對待。退休後,寫文章,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每次寫作,我從來沒有誠惶誠恐的感覺。就當是在樹蔭下,和一些溫和可愛的老年人聊天而已。不去考慮其中有沒有詩人或者他們是不是帶鄉土氣息的農民。他們的身份與我無關。

每個人來到新的世界都是由天真活潑變成老練成熟,他們與我們相象。

每個人的生活都像河流一樣,先由潺潺而流逐漸增加到奔騰而過,最後匯入海洋。只要不糾纏得失,沒有什麼放心不下的事情,隨着身心衰弱,走着走着終有疲憊不堪的時候。不用擔心,應當知道的是我們未竟的事業他人將繼續下去,我們只要為自己曾經盡了能力而感到欣慰就釋然了,人有很多種活法。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