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回憶和感想(茅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點回憶和感想》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二十多年前有一個年青人因為人家說他"不覺悟",氣得三天沒有吃飯。"不覺悟」算是最不名譽的一件事,每一個有志氣的青年交朋友,談戀愛,都要先看對方是不是覺悟了的。趣味相投的年青人見面談不到三句話就要考問彼此的"人生觀";他們很乾脆地看不起那些自認還"沒有人生觀"的人,雖然對於"人生觀"這東西他們自己也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在當時是一種風氣;在當時,也就有些大人先生們看着不順眼,嗤之為"淺薄",在今天看來,也覺得不免"幼稚",然而,何嘗不是幼稚得可愛?羅丹的有名的雕像叫做「銅平時代",我們那時的青年就好比是"銅平時代";這是從長夜漫漫中驟然睜開眼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驚異而狂喜,陡然認識了自身的價值,了解了自身的使命,焦灼地尋求侶伴,勇敢地跨出第一步,這樣的義無旁顧,一往直前的精神狀態,這正是古代哲人所詠嘆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難道還不夠偉大!
在那時,"覺悟"與"不覺悟"的,如同黑白一樣分明。鄙夷權勢,敝屣尊榮,不屑安閒,對於那些抱着臭老鼠而沾沾自滿的傢伙只覺得可憐,掉臂遊行於稠人廣座之中,旁若無人地發議論,白眼看天,意若曰:「你們這一套值得什麼,我有我的人生觀!"這是"覺悟者"的風格。誠然這不免是「幼稚"罷?然而何等可愛!事實上也正是這些"幼稚"的人們,衝鋒陷陣,百鍊成鋼,在近二十年的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焰萬丈的詩篇!
在那時,也有這樣的青年:聽他的議論,頭頭是道,看他的行事,世故深通,一則曰:「這是應付環境",再則曰:「為了生活,不得不然",真人面前說假話,放一個屁也要「解釋"出一番道理來。你說他是"羅亭"麼?他沒有羅亭那樣熱情坦白;說他是"阿Q"麼?他比阿Q多些洋氣,多會一套八股,多懂若干公式。而尤豈不凡的,他會批評二十多年前的年青人:幼稚!當然,他是老練的;可是也老練得太可怕了!
在那時,明明是"少爺出身"的人,總想人家不當他是「少爺",忘記了他是"少爺",總想從自己身上抹去這"少爺"的痕跡。在今天,有些明明不是"少爺"或者當不成「少爺"了的,卻總想給人家一個印象,他是世家子弟,他是百分之百的"少爺",好像他那一套漂亮的前進詞令唯有在「本來是少爺"的背景之前才更漂亮似的。
二十多年前的少女視塗朱抹粉為污辱,視華衣盛飾為桎梏;二十多年後,少女成為中年婦人了,可又視昔之以為「污辱"及"桎梏"者為美,為"場面",而且說起從前那樣厭惡那些"污辱"和"桎梏",總帶點忸怩,總自謙為"幼稚",若不勝其遺憾。而且還有理由:「你看蘇聯女人也都濃妝艷抹!"五年計劃以前蘇聯女人的妝飾如何,當然不談。《官場現形記》描寫一位"提倡儉樸"的巡撫大人,屬員們穿了整齊些的衣服來見他便要挨罵,結果是省城裡舊衣鋪的破爛官服價錢比新的還貴。二十多年前屏華飾而不御的那些女青年當然和這位巡撫大人在動機上大有差異;至多只能說那是"幼稚",然而這樣的"幼稚"在今天的女青年群中可惜太少見了。
我想起這一切,真有點惘然。我並不願意無條件擁護二十多年前那種"幼稚",然而我又覺得,和那時的"幼稚"一同來的坦白,天真,樸素,勇敢,正是今天若干極想"避免幼稚"的年青人所缺乏的。不怕幼稚,所可怕者,倒是這一點欠缺!
1945年"五四"前3日。[1]
作者簡介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2]